藍藻的意思、藍藻的詳細解釋
藍藻的解釋
藻類植物的一大類,生長在海水、淡水中或陸地的陰濕地方。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普通是藍綠色,也有紅色或紫色的。
詞語分解
- 藍的解釋 藍 (藍) á 用靛青染成的顔色,晴天天空的顔色:藍盈盈。蔚藍。藍本。藍圖。 植物名,品種很多,如“蓼藍”、“菘藍”、“木藍”、“馬藍”等。 古同“褴”,褴褛。 姓。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
- 藻的解釋 藻 ǎ 隱花植物的一大類,無根、莖、葉等部分的區别,有葉綠素可以自己制造養料,種類很多,海水和淡水裡都有,極少數可生活在陸地的陰濕地方:水藻。海藻。小球藻。藻類植物。 泛指生長在水中的植物,亦包括某些
專業解析
藍藻是漢語中一個專有生物學名詞,指一類原始的原核水生微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科學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藍藻(lán zǎo)
指藍藻門(Cyanobacteria)生物的通稱,是一類無細胞核、含藻藍蛋白的原核微生物,可進行光合作用并釋放氧氣。因其多呈藍綠色,故稱“藍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部分種類可形成“水華”,對水體生态有顯著影響《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二、詳細解析
-
漢字溯源
- 藍:形容顔色,源于其細胞含藻藍蛋白(Phycocyanin)呈現的藍綠色調。
- 藻:泛指水生光合生物,源自《說文解字》“藻,水草也”,此處特指微生物形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
生物學特征
- 原核結構:無細胞核與膜包細胞器,遺傳物質遊離于細胞質中《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
- 光合作用:含葉綠素a與藻膽蛋白,可進行産氧光合作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23)。
- 生态角色:地球早期氧氣主要生産者,部分固氮種類可促進土壤肥力(《微生物學通報》,2021)。
-
常見種類與現象
- 代表物種:念珠藻(Nostoc)、微囊藻(Microcystis),後者易引發淡水湖泊“水華”。
- 水華成因:富營養化水體中藍藻暴發性增殖,形成藍綠色浮沫,釋放藻毒素危害生态(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7)。
-
曆史與文獻記載
明代《本草綱目》提及“地耳”(念珠藻屬)可食用,為早期對藍藻的利用記錄。現代研究證實其含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中國食用藻類志》,科學出版社,1999)。
三、權威參考來源
- 詞典類
- 學術文獻
- 《中國淡水藻類志》(科學出版社)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官網(公開研究報告)
- 生态标準
-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藍藻水華監測技術規範》(HJ 831-2017)
注:因部分文獻無公開電子鍊接,建議通過國家圖書館資源庫或知網(CNKI)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藍藻是一種古老的原核生物,屬于藍菌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分類
藍藻又稱藍綠藻或藍細菌,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光合生物之一,約35-33億年前已存在。作為原核生物,其細胞無真正的細胞核和葉綠體,但含葉綠素a,通過光合片層進行産氧光合作用。
二、形态與結構
- 細胞結構:無細胞核(僅有拟核)、線粒體等膜結構細胞器,唯一細胞器為核糖體。
- 色素組成:含葉綠素a、藻藍素、藻紅素等,顔色多為藍綠色,少數呈紅/紫色(如紅海的藻紅素藍藻)。
- 外部特征:細胞壁外常有膠質衣,故稱“粘藻”。
三、分布與生态作用
- 分布:全球廣泛分布,85%為淡水産,少數存在于海水、土壤、溫泉等極端環境。
- 生态影響:
- 有益:早期地球氧氣的主要生産者,部分種類可固氮,促進水體肥力。
- 危害:夏季易因富營養化暴發“水華”或“綠潮”,釋放毒素破壞生态。
四、繁殖與典型種類
- 繁殖方式:以無性繁殖為主,包括二分裂、段殖體繁殖等。
- 常見種類:微囊藻(水産養殖常見)、顫藻、發菜等。
五、其他特點
- 基因特征:含環狀DNA質粒,在基因工程中作運載體。
- 極端適應性:可耐受高溫、高鹽、低光照等環境。
以上信息綜合自人民網、搜狗百科等高權威性來源,如需完整内容可查閱相關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鄙穢冰齒財訾餐氈操翰孱婦承明廬塵心大而無當雕被定約發疾紡績芳歲方丈洲鋼絲果子花懷德皇天回飙烜然昏僭活撮絜鈎金椟靜言令色金絲桃韭白蠲容埳井之鼃連抱萌萌哒鳴顧鳥迹蟲絲攀例盤突配比潛邸潛軍罄折情願啓上全勤宂委聖善神巧石鼓書院十齋日霜糖說徹私誼松籠談價淘空吞符翕景撾打舞詠嘯風子夏啓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