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秩的意思、封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秩的解釋

(1).封官授祿。《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對揚我高祖之休命”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興,封秩輔佐,皆所以褒功賞德,為國藩衛也。”

(2).泛指官爵。《北史·高肇傳》:“減削封秩,抑黜勳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因拜問封秩,曰:‘吾即此山之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秩是由"封"與"秩"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境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封"本義指帝王授予臣屬土地、爵位的禮儀行為,《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體現了古代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而"秩"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積也",後引申指官吏的俸祿等級,《漢書·宣帝紀》"其益吏百石以下俸十五"即反映漢代官員秩級制度。

在封建官僚體系中,"封秩"常并列使用指代爵位與俸祿的雙重制度。如《後漢書·百官志》記載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既包含封地的賞賜,也涉及對應秩級的俸祿标準。唐代實行九品十八階的職事官體系時,官員的"封爵"與"品秩"形成互為表裡的身份标識,如《唐六典》載正一品官員"食邑九千戶",其俸祿标準則對應"歲給米七百斛"。

這一制度在宋元時期進一步發展,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官員的封爵等級與"本官"品秩形成對應關系,如開國縣公對應從二品官階。至明清時期,隨着中央集權加強,封爵制度逐漸與實職官秩分離,但《明會典》仍規定"公、侯、伯俸祿視一品"的對應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封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核心含義:封官授祿

    • 指君主授予臣子官職和俸祿,常用于表彰功績。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提到,曆代帝王通過“封秩輔佐”來獎賞功臣,以鞏固國家統治。
  2. 引申含義:泛指官爵地位

    • 廣義上代指官職、爵位等身份象征。《北史·高肇傳》記載“減削封秩”,即指削減官員的職位和待遇;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借“封秩”代指山神的地位,說明其泛化使用。

文獻佐證: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史書注釋,如《三國志》注和《北史》,明清文獻延續使用,可見其曆史延續性。其結構“封”(冊封)與“秩”(俸祿/品級)組合,直觀體現了古代官職體系的核心要素。

别人正在浏覽...

哀思百折背會邊土不相為謀場面饞痨痞鈔略癡叔丑污春賽得言點穴斷後對接蠹孽睹貎獻飧方朔番鴨幹戈載戢謌歡攻具古懽劾死侯波灰容土貌婚妻見錢眼開忌才借景激光器鏡發鲸鬣競勝錦帳郎練囊毛子彌闊乃郎批較佥謀褰帏挈扶清茗裘帶權兇去泰去甚肉眼柔遠綏懷神采奕然十教時苗首日封夙知傥來痰桶違強陵弱峞巍溫尋五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