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土地貧瘠。《周禮·夏官·大司馬》“上地食者參之二……下地食者參之一”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上地謂肥美田也。食者參之二,假令一家有三頃,歲種二頃,休其一頃。下地食者參之一。田薄惡者所休多。”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耕田》:“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
(2).指風俗等澆薄,不淳厚。《漢書·禮樂志》:“自古以來,未嘗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 秦 者也。習俗薄惡,民人抵冒。” 宋 曾鞏 《熙甯轉對疏》:“察今之天下,則風俗日以薄惡,紀綱日以弛壞。” 明 袁宏道 《與陳正甫提學書》:“近日士習尤覺薄惡,寬則如慈母之養驕子,必且聚黨犯上。”
“薄惡”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形容性與批判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社會風氣或人性中淺薄、惡劣的特質。根據《漢語大詞典》,該詞可拆解為“薄”與“惡”兩個語素:
基本釋義
詞義演化
唐代以前多用于描述自然環境的貧瘠(《全唐詩》,宋明時期逐漸轉向社會倫理批判,如王陽明《傳習錄》中“薄惡之俗”特指人際關系的冷漠虛僞。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位為書面語,常見于對拜金主義、誠信缺失等社會現象的評述,例如“薄惡之風侵蝕傳統價值體系”的學術表述。
“薄惡”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土地質量差、不肥沃,難以耕種或産量低。例如:
形容社會習俗或人的品性不淳厚、刻薄惡劣。例如:
現代網絡語境中,“薄惡”偶被用于形容刻薄惡毒的言行(如“刻薄、惡毒、尖酸的挖苦”),但此用法非傳統主流。
葆禱暴官報帳飙輪長于齒危發秀村頑大沖貳師城敷教俯臨幹練幹吾鈎膠夠瞧的拐老歸山過堂屋耗蠹狐步舞毀訿火煖椒風狡妄椒煙浄眼栞旅類昊馬褥子梅花處士明幽女歧排拒捧腳骈偶丕變秦原權術人造冰乳畜三婆兩嫂上戮商女筲子受聽水米不沾牙松鼯邃曉素位素組帖席通馗透洩帷鼎委獻文萊洿沮相衡小鳳團曉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