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現在所處之地位。語出《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孔穎達 疏:“素,鄉也。鄉其所居之位而行其所行之事,不願行在位外之事。”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士君子到一處,便思盡一處職業,方為素位而行。”《天雨花》第二五回:“及後兄亡托於我,年交十七嫁伊門,因見你家多清淡,井臼親操素位行。”
“素位”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出自《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其中“素”指“現在”或“當前”,“位”即所處地位。朱熹注釋“素”為“現”,強調安于當下所處的身份。
核心含義
指人應安于自身所處的地位或職位,恪守本分,專注于分内之事,不逾越或追求外在的境遇。例如《退庵隨筆》中提到“士君子到一處,便思盡一處職業”,即體現這種态度。
儒家思想背景
素位是儒家提倡的處世原則之一,主張以平心态面對現實境遇,既不抱怨也不攀附,通過做好當下之事實現自我修養。
用法延伸
在古漢語中,“素”可引申為“質樸”“本真”,因此“素位”也隱含不慕虛名、踏實履職的品德要求,如《天雨花》中“井臼親操素位行”即描述安于清貧、躬行職責的行為。
現代啟示
這一概念對當代仍有借鑒意義,強調在職業或生活中專注自身角色,減少對外界條件的過度依賴,體現責任意識與内在定力。
《素位》是一個古代詞彙,一般指一個人的原來的位置或身份。
《素位》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位”。在部首和漢字拆分中,部首“⺅”表示肉,而部首“位”表示位置。在總體筆畫數上,《素位》這個詞一共包含了10個筆畫。
《素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其中孔子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夫!‘敢問如素可謂之至德矣乎?’曰:‘未可也。’‘敢問其庶幾可謂之至道矣乎?’曰:‘不改其故而去之。’”
《素位》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素位」。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素位》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素位」,而且字形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素位》這個詞的例句:
1. 他雖然出生卑微,但努力奮鬥,最終從《素位》脫穎而出。
2. 她一直以來都很滿足自己的《素位》,不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
3. 他有着高貴的出身,但并不因此對别人的《素位》抱有偏見。
與《素位》相關的組詞有:位次、位高權重、地位。
與《素位》意思相近的詞彙有:本位、原位、當地。
與《素位》意思相反的詞彙有:高位、尊位、榮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