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艾杀的意思、艾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艾杀的解释

斩割;芟除。《左传·昭公十六年》:“昔我先君 桓公 与商人皆出自 周 ,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今前王譬若农夫之艾杀四方蓬蒿,以立名于 荆蛮 ,斯亦大夫之力。”《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二年》:“夫蛮夷戎狄,气类虽殊,其就利避害,乐生恶死,亦与人同耳……若乃视之如草木禽兽,不分臧否,不辨去来,悉艾杀之,岂作民父母之意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艾杀”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组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古汉语语用习惯及典籍用例进行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记载,“艾”在古文中常通“刈”,意为割除、治理,如《荀子·哀公》中“艾而理之”即表此义;而“杀”在先秦文献中可表“削减”“消除”之意。二字连用时,“艾杀”多指通过外力干预进行清除或整治的行为,常见于描述农业活动或社会治理场景。

例如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析:“艾读为刈,谓芟草也,杀谓剪除恶木”,将“艾杀”定义为系统性的除草除害过程。该词在《农政全书》等古代农学典籍中,特指田间杂草的刈除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的耕作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献或进行方言考据时仍具学术价值。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单独收录该词条,建议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获取更详尽的古义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艾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出处与用法

  1. 《左传·昭公十六年》
    记载齐桓公与商人共同开垦土地时,“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指清除杂草以建立居所。
  2.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以“农夫艾杀四方蓬蒿”比喻前王开拓疆土,强调通过清除障碍建立功业。
  3. 《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二年》
    批评将蛮夷视为草木禽兽而“悉艾杀之”的做法,暗含对滥杀的否定。

字义解析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艾杀”已不常用,但可通过古籍理解其历史语境,常见于描述开荒、征伐等场景。需注意与历史事件(如“邓艾杀使者”)区分,后者为动词短语,非固定词汇。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保题波速驳正拨嘴插岸长话炒咬出守辞令从衡村聚大明湖倒兵蹈和大豫舞刁讼发怵法时发展心理学干丝匌帀惛怳胡书翦刻建历缣囊僭先骄诞教具交瞀惊倏剧言苦句犒勤控拢狂歌廊飡寥豁理窟灵茂毛楂楂明晃晃念叨叛军霈霈婆然洽友钦叹群独桑盖三老四少沙隄四韵探取滔滔天浮毋何相駡榜显眼销失谐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