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狄鞮”和“譯”,原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區少數民族語言譯成漢語的譯官.後亦指歌詞已譯成漢語的少數民族的樂曲。《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匭牘相尋,鞮譯無曠。” 張銑 注:“言四夷獻樂,譯言歲時不曠也。” 唐 司空圖 《成均諷》:“魚龍息曼衍之陳,鞮譯沮兜離之獻。”
(2).引申指少數民族的語言或外國的語言。 黃人 《<清文彙>序》:“劬古并治鈐符,著書旁通鞮譯。”
(3).借指少數民族。 南朝 齊 謝朓 《元會曲》:“珪贄紛成序,鞮譯憬來思。” 唐 李德裕 《上尊號玉冊文》:“故名王結髮,冠帶入臣, 堅昆 稽首,鞮譯來獻。” 陳去病 《出塞望蒙古》詩:“非徒鶩鞮譯,将使明彜倫。”
(4).泛指邊遠地區。 唐 張說 《開元正曆握乾符頌》:“鞮譯窮天,琛維盡地。” 明 張居正 《拟唐回鹘率衆内附賀表》:“神威交鬯於遐荒,德教誕敷於鞮譯。” 清 查慎行 《拟玉泉山大閱二十韻》:“鞮譯銷氛氣,風雲蓄睿謨。”參見“ 鞮譯象寄 ”。
“鞮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詞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綜合解析:
詞源構成
由“狄鞮”和“譯”組合而成。“狄鞮”指古代負責翻譯西方、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官職,“譯”即翻譯行為,兩者結合後形成複合詞()。
本義
最初專指古代官方的翻譯職能,尤其負責将西域、北地少數民族語言譯為漢語的譯官。後擴展至指代經翻譯後的少數民族樂曲,例如歌詞已漢化的異域音樂()。
引申義
應用示例:在典籍中,“鞮譯”常出現在外交、文化融合等語境,如《周禮》提及“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谕說焉”,其中“象胥”即類似職能的官職,可輔助理解“鞮譯”的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