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鞮譯的意思、鞮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鞮譯的解釋

(1).“狄鞮”和“譯”,原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區少數民族語言譯成漢語的譯官.後亦指歌詞已譯成漢語的少數民族的樂曲。《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匭牘相尋,鞮譯無曠。” 張銑 注:“言四夷獻樂,譯言歲時不曠也。” 唐 司空圖 《成均諷》:“魚龍息曼衍之陳,鞮譯沮兜離之獻。”

(2).引申指少數民族的語言或外國的語言。 黃人 《<清文彙>序》:“劬古并治鈐符,著書旁通鞮譯。”

(3).借指少數民族。 南朝 齊 謝朓 《元會曲》:“珪贄紛成序,鞮譯憬來思。” 唐 李德裕 《上尊號玉冊文》:“故名王結髮,冠帶入臣, 堅昆 稽首,鞮譯來獻。” 陳去病 《出塞望蒙古》詩:“非徒鶩鞮譯,将使明彜倫。”

(4).泛指邊遠地區。 唐 張說 《開元正曆握乾符頌》:“鞮譯窮天,琛維盡地。” 明 張居正 《拟唐回鹘率衆内附賀表》:“神威交鬯於遐荒,德教誕敷於鞮譯。” 清 查慎行 《拟玉泉山大閱二十韻》:“鞮譯銷氛氣,風雲蓄睿謨。”參見“ 鞮譯象寄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鞮譯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與古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析:

  1. 單字釋義

    • 鞮(dī):

      本義指皮革制成的鞋子(《說文解字·革部》:“鞮,革履也”)。在“鞮譯”中為引申義,借指翻譯活動。古代将翻譯四方民族語言的職官稱為“象胥”(周代官名),其職能涉及語言轉換,故“鞮”衍生出“傳譯”之義。

    • 譯(yì):

      即翻譯、轉述異族語言(《說文解字·言部》:“譯,傳譯四夷之言者”),強調語言轉換行為本身。

  2. 合成詞含義

    “鞮譯”為同義複合詞,具體包含兩層含義:

    • 指翻譯行為或過程:

      古代典籍中多指對邊疆民族或域外語言的翻譯。例如《禮記·王制》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其中“狄鞮”即與“譯”同義,後合稱“鞮譯”。

    • 指翻譯人員:

      漢代典籍如《史記》《漢書》中,“鞮譯”亦代指從事翻譯工作的官吏或通譯人員,屬古代外交與邊疆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3. 現代使用與定位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代語言、職官制度或曆史文化的專業文獻中。其意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多強調古代官方性質的跨語言傳譯活動。


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王制》(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3. 《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校勘本)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線上版詞條“鞮譯”

網絡擴展解釋

“鞮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詞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綜合解析:

  1. 詞源構成
    由“狄鞮”和“譯”組合而成。“狄鞮”指古代負責翻譯西方、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官職,“譯”即翻譯行為,兩者結合後形成複合詞()。

  2. 本義
    最初專指古代官方的翻譯職能,尤其負責将西域、北地少數民族語言譯為漢語的譯官。後擴展至指代經翻譯後的少數民族樂曲,例如歌詞已漢化的異域音樂()。

  3. 引申義

    • 語言範疇:代指少數民族或外國語言(如“通曉鞮譯”表示掌握多族語言)。
    • 地域範疇:借指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如“鞮譯之地”形容文化交融的邊疆)()。

應用示例:在典籍中,“鞮譯”常出現在外交、文化融合等語境,如《周禮》提及“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谕說焉”,其中“象胥”即類似職能的官職,可輔助理解“鞮譯”的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謗譏才捷草帽長跪城頭持鈞崇軌瘳減瘡疤楚王搭便第使犯言直谏附真綱紐恭遜慣用語管着圭角不露古物禍釁架肩擊毂柬擇踦跛悸怖借書留真積劫驚竄龛影來得及纜索良鍼廉潔領口籠紗顱内壓賣婚門阖明業木龍難為聽齧殺庖戲青瞳起寨上請身勢學麝香試兒束縮桃楫天山脫稍望夫石無戲言閑探曉習枭音隙壁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