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望夫石的解釋

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屬民間傳說,謂婦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為石。《初學記》卷五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 武昌 北山 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 北山 ,立望夫而化為立石。” 遼甯省 興城市 西南 望夫山 之望夫石,則傳為 孟姜女 望夫所化。其它如 甯夏回族自治區 隆德縣 西南、 江西省 分宜縣 昌山峽 水中、 貴州省 貴陽市 北 谷頂埧 、 廣東省 清遠市 均有望夫石。參閱《嘉慶一統志·錦州府》《平涼府》《袁州府》《貴陽府》及 清 屈大均 《廣東新語·望夫石》。後用以喻女子懷念丈夫的堅貞。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憑着我志誠身端正,便化作望夫石也,堅等到 河 清。” 明 謝谠 《四喜記·翠閣耽思》:“仰望惟君子,無邪不害思,甘為望夫石,何日是歸期?” 清 孫枝蔚 《甲申春日紀事》詩之二:“樓中身化望夫石,獄裡聲如啼夜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望夫石”是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廣泛流傳的意象,其核心含義是妻子因思念遠行的丈夫而長久伫立,最終化為石頭,象征忠貞不渝的愛情與無盡的等待。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望夫石”字面意為“望向丈夫的石頭”,最初指代各地因傳說形成的自然景觀,後演變為成語,比喻深切思念或堅定等待的行為。其典故最早見于南朝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武昌北山有貞婦攜子送夫從軍,久立化為石。


二、傳說故事

不同地區流傳着多個版本的傳說,核心情節均為“妻子等待未歸的丈夫而化石”:

  1. 塗山氏與大禹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妻子塗山氏攜子啟于塗山守望,最終化為“啟母石”。這一版本與治水史詩結合,突顯家國情懷與個人犧牲的沖突。
  2. 漁村妻子與海郎
    漁夫海郎被龍王抓走,妻子在海邊守望至石化,故事常見于沿海地區,反映漁民家庭的苦難。
  3. 員外小姐與長工
    富家女與長工私奔後丈夫被抓兵役,女子在村口守望成石,體現封建禮教壓迫下的愛情悲劇。

三、文化意義

  1. 忠貞與堅守的象征
    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均以“化石”展現對愛情的執着,成為傳統倫理中“貞節”的具象化表達。
  2. 社會現實的映射
    傳說多與戰争、勞役、自然災害相關(如大禹治水、戍邊征兵),反映古代社會底層民衆的苦難。
  3. 文學創作的母題
    唐代詩人劉禹錫、王建等均以此為題作詩,如“望來已是幾千載,隻似當時初望時”,賦予其超越時空的永恒哀愁。

四、相關詩詞


五、現代引申

如今“望夫石”常用于形容長期分離中一方的堅守,或借喻對理想、信念的執着追求。其核心精神已超越愛情範疇,成為中華文化中“堅守”與“希望”的符號化表達。

(注:如需了解具體地區的望夫石傳說或完整詩詞,可參考、8、13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望夫石的意思

望夫石是指婦女為了期盼丈夫早日歸來而在婚後離别時立下的一塊石頭。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望夫石由“木”、“夫”、“石”三個部首構成,總共五個筆畫。

來源

望夫石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民間。古時女子多以貞石(代表忠貞的石頭)或望夫石來寄托思念丈夫的情感。這些石頭通常擺放在家門口或附近,以便婦女可以隨時望見并期盼丈夫的歸來。

繁體

望夫石的繁體字為「望夫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望夫石的寫法略有不同,更接近于簡化字。其中「望」字的上面沒有橫折,「夫」字的下面沒有一橫。

例句

1. 女子在丈夫出征前,握着望夫石,默默祈禱他平安歸來。

2. 每次出門,她都會在望夫石前停頓片刻,思念歸期。

組詞

1. 望夫:期望丈夫的歸來。

2. 望夫台:用來瞭望丈夫歸來的高台。

近義詞

1. 望夫台:用途相似的設施,常建在海邊或高山上,用來瞭望遠方的人或船隻。

2. 等待:等候某人的到來。

反義詞

1. 望夫石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指的是特定的寄托情感的石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