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帝勳 ”。
亦作“ 帝勛 ”。指 帝堯 。《書·堯典》:“曰若稽古, 帝堯 曰 放勳 ,欽明文思安安。” 南朝 梁 何遜 《九日侍宴樂遊苑》詩:“皇德無餘讓,重規襲 帝勛 。”《舊唐書·禮儀志二》:“合宮聽朔,闡 皇軒 之茂範;靈府通和,敷 帝勛 之景化。”
帝勳(dì xūn)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帝”與“勳”二字組合而成,特指帝王的功業或顯赫功績。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依據:
帝王的功業
“帝”指最高統治者(如天子、皇帝),“勳”指卓越功績。合稱表示帝王建立的重大功業或治國成就。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3卷,第126頁。
引申為顯赫功勳
後世亦用于形容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功績,帶有尊崇意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321頁。
帝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勳
來源:《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尚書·堯典》
“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共惟帝臣。”——體現帝王功業廣被天下。
來源:《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史記·五帝本紀》
記載黃帝“撫萬民,度四方”,舜“齊七政,輯五瑞”,均屬“帝勳”的具體表現。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帝勳”一詞承載着對帝王功績的尊崇,兼具曆史性與文化權威性。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政治語境,強調功業的崇高性與影響力。
“帝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ì xū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帝勳”既可泛指帝王的功績與德行,也可特指帝堯這一曆史人物。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用于現代語境,多取其廣義,形容領導者的卓越貢獻;若涉及古典文獻,則可能指向帝堯。
阿僧祇劫并驅冰澌蔡莽才性蠶宮讒诽長徒晨事茨檐摧鋒單破盜儒杜口裹足笃勤非乃風話蜂擁附名蚨虶付予膚劄負裝關通海約山盟邯鄲步賀聯慧語火珠首浃汗九邊矍然空崖臉厚邏守貓噬鹦鹉妙訣密緻末員男仆拟柱體畔岸牽撮侵染攘肌及骨髯胡灑淚雨懾栗深文周内適性任情水底魚宿贓蛙吹瓦面晩莫無了祥桑谷險些顯佑小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