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挫敗敵軍的銳氣。 三國 魏 曹植 《封二子為公謝恩章》:“文無升堂廟勝之功,武無摧鋒接刃之効。” 南朝 梁 劉孝标 《出塞》詩:“陷敵摐金鼓,摧鋒揚斾旌。” 唐 杜甫 《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詩之一:“四鎮富精鋭,摧鋒皆絶倫。” 明 唐順之 《重修解州關侯廟開彥樓記》:“然使侯為摧鋒拔城之将,孰與侯為伏劍死綏之将也。”
摧鋒是古漢語軍事術語,字面指摧毀敵軍先鋒或精銳部隊,後引申為挫敗敵方銳氣、突破關鍵防線的戰略行為。其釋義及用例可參考以下權威辭書:
字義分解
合成詞強調以強力擊潰敵方精銳力量,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挫敗敵軍的銳氣" 。
軍事引申義
特指戰争中擊破敵方前鋒部隊或主力,如《古代漢語詞典》例證:"摧鋒陷陣,所向無前"(釋義參考1998年版第187頁)。
《後漢書·耿弇傳》
"弇乃令軍中無得妄動,俟其至,摧鋒陷堅,一舉破之。"
此處"摧鋒"指集中兵力擊潰敵軍先頭精銳,瓦解其攻勢 。
唐代文學中的象征義
杜甫《前出塞》詩:"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暗含"摧鋒"非盲目殺戮,而是以戰止戰的戰略智慧(參考《王力古漢語字典》第863頁)。
"摧鋒:挫敗敵人精銳。古代多用以形容勇将戰績。"(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838頁)
"摧陷敵鋒,挫敗敵軍攻勢。"(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第6卷第128頁)
該詞濃縮古代戰争智慧,強調以精準打擊瓦解敵方核心戰力,如《孫子兵法》"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的戰術思想,與"摧鋒"的制勝邏輯高度契合(參考《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
注:以上文獻來源為紙質權威辭書,無對應電子鍊接,引用時請标注出版信息以符合學術規範。
“摧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cuī fēng,其核心含義是挫敗敵軍的銳氣,常用來形容在對抗中壓制對手的鋒芒,使其失去威力。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摧鋒”強調通過策略或實力壓制對手的銳氣,既有曆史典故支撐,也適用于現代語境中的競争與挑戰。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三國演義》或古典詩詞集。
暴滅本草綱目邊竟不精策劃吃栗多打青地母棣通鬥才方寸心梵僧驸騄俯取付身附驿古儀毫不動搖河上花圖烘烤嫁狗隨狗僵巴解纜結繩酒窟拘教口試藍籌股燎漿泡裂開慄縮顱腦眉毛胡子一把抓糜粉遣犯起福青筋秦贅瓊雷栖憇戚言雀雉化曲射炮若有所亡聖洗説媒厮挺松脫速藻擡寫镗鎝桃心藤球桐棺透背頽壞往徕威重令行洿慢心不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