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驚懼貌;驚視貌。《晏子春秋·谏上二五》:“ 景公 使圉人養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 晏子 侍前,左右執刀而進, 晏子 止而問于公曰:‘ 堯 舜 支解人,從何軀始?’公矍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文選·班固<東都賦>》:“主人之辭未終, 西都 賓矍然失容。” 李善 注引《說文》:“矍,驚視貌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駱賓王》:“為 敬業 作檄傳天下,暴斥 武後 罪。後見讀之,矍然曰:‘誰為之?’或以 賓王 對,後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惡章攀桂》:“ 章 司行宮陳設,欲媚上歡,以鏤銀絲造吐孟設坐側,上見之,矍然曰:‘此與 孟鋹 之寳溺器何異?’” 章炳麟 《俱分進化論》:“例如火将焚棟,燕雀處堂,顔色不變,若在小兒,亦鮮危怖,其在成人,則望氣而矍然也。”
(2).急遽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惡及第》:“暨榜除之夕, 沆 巡廊自呼 隱 者三、四,矍然頓氣而言曰:‘ 鄭隱 , 崔沆 不與了卻,更有何人肯與之!’”《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老叟矍然怒起道:‘吾年近八十,何畏一死!’”《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瑜 聞言大喜,矍然而起。便傳令差五百精壯軍士,往 南屏山 築壇。” 杜鵬程 《戰鬥生活怎樣檢驗我的心靈》:“他沒有給自己的戰友留下半句話,就矍然離開了這個世界。”
“矍然”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形象表現力的詞彙,《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驚視貌,急遽貌”,多用于描述人受外界刺激後瞬間産生的警覺或震驚狀态。該詞源于《說文解字》中“矍”的本義“隹欲逸走也”,段玉裁注解說解為“隹欲逸走而左右驚顧”,生動展現鳥類受驚時張望的神态。
在具體使用中,“矍然”既可單獨作謂語,如《後漢書》載“操矍然不怿”,也可構成四字格“矍然起立”“矍然失色”等固定搭配。王力在《古代漢語》中特别指出,該詞常見于曆史典籍對人物神态的細節刻畫,如《資治通鑒》記載李愬雪夜入蔡州時“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衆。及裡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曰:‘官軍至矣!’元濟尚寝,笑曰:‘俘囚為盜耳,曉當盡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聽于廷,聞愬軍號令,應者近萬人,始懼,帥左右登牙城拒戰。”中将士的驚覺反應。
《同義詞大辭典》将其與“愕然”“駭然”進行辨析:相較于後兩者單純強調驚訝情緒,“矍然”更突出身體動作與眼神變化的同步性,如《蘇轼·方山子傳》中“方山子亦矍然,問餘所以至此者”,既包含聽覺刺激引發的驚覺,又暗含對話者目光交彙的細節。這種兼具視覺動态與心理變化的特質,使其成為古代文學刻畫人物神态的重要詞彙。
“矍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é rá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驚懼或驚視的樣子
形容人因受驚、警覺而突然表現出緊張、四顧張望的神态。例如:
急遽、迅速的樣子
指動作或情緒突然發生且急促。例如: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與現代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
奧樞被枕閉門塞窦裁革慚顔晨糚船夫曲粹願大拂大紅大綠洞溢方施芳劄匪夷所思傅險衮裳涵今茹古漢土酣醉轟天鴻鶱鳳逝後魏幻翳昏昏浩浩家天下鏡機鏡檻極圖極相思巨象客裡空可耐聯綿字嶚闊檩子劉四罵人賣舌鉚釘門簾能無撚挑盤龍茶抛家髻平頒葡萄乾結起結耆酒傾圮仁術時意縮衣節口馱載妄死鼯臘現丑香龜詳确小敗希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