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驚懼貌;驚視貌。《晏子春秋·谏上二五》:“ 景公 使圉人養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 晏子 侍前,左右執刀而進, 晏子 止而問于公曰:‘ 堯 舜 支解人,從何軀始?’公矍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文選·班固<東都賦>》:“主人之辭未終, 西都 賓矍然失容。” 李善 注引《說文》:“矍,驚視貌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駱賓王》:“為 敬業 作檄傳天下,暴斥 武後 罪。後見讀之,矍然曰:‘誰為之?’或以 賓王 對,後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惡章攀桂》:“ 章 司行宮陳設,欲媚上歡,以鏤銀絲造吐孟設坐側,上見之,矍然曰:‘此與 孟鋹 之寳溺器何異?’” 章炳麟 《俱分進化論》:“例如火将焚棟,燕雀處堂,顔色不變,若在小兒,亦鮮危怖,其在成人,則望氣而矍然也。”
(2).急遽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惡及第》:“暨榜除之夕, 沆 巡廊自呼 隱 者三、四,矍然頓氣而言曰:‘ 鄭隱 , 崔沆 不與了卻,更有何人肯與之!’”《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老叟矍然怒起道:‘吾年近八十,何畏一死!’”《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瑜 聞言大喜,矍然而起。便傳令差五百精壯軍士,往 南屏山 築壇。” 杜鵬程 《戰鬥生活怎樣檢驗我的心靈》:“他沒有給自己的戰友留下半句話,就矍然離開了這個世界。”
“矍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é rá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驚懼或驚視的樣子
形容人因受驚、警覺而突然表現出緊張、四顧張望的神态。例如:
急遽、迅速的樣子
指動作或情緒突然發生且急促。例如: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文獻與現代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
《矍然》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個人的神态、樣貌或舉止堅定、威嚴的樣子。
《矍然》是由左側的石部、右側的目部組成。
它一共有13個筆畫。
《矍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周禮·軍職》中。它在古代的寫法為「矍」。
在繁體字中,「矍然」仍然寫作「矍然」。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矍然」的寫法為:
矍:石部 冖、爾、九
然:火部 灬、然、一、尤、心
他站在那裡,矍然的神态讓人不敢輕視。
老人身材矍然,看上去有着一種不可侵犯的氣勢。
矍铄(jué shuò)、矍铄不群(jué shuò bù qún)
威嚴、莊重、威武、氣勢淩人
懦弱、軟弱、膽怯、畏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