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抵梧的意思、抵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抵梧的解释

[conflict;contradict] 抵触;矛盾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汉书·司马迁传》

详细解释

亦作“ 抵捂 ”。抵牾。谓不相一致。《汉书·司马迁传赞》:“至於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梧,读曰‘迕’,相触迕也。” 南朝 宋 裴駰 《<史记集解>序》引作“抵捂”。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汪啟淑 ﹞持论与 汪中 多所抵捂,拂衣而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抵梧(dǐ wú)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现多写作“抵触”或“抵牾”,核心含义指相互矛盾、冲突或不协调。以下从权威词典与文献角度分层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矛盾冲突

    指事物或观点之间相互对立、无法调状态。

    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暗示思想与现实间的抵梧。

  2. 抗拒;不顺从

    表行动或态度上的违逆、不服从。

    例:《汉书·司马迁传》有“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指史料记载间的矛盾。


二、字源与结构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抵触;矛盾。”并引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抵梧,犹言抵触。”[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

  2. 《辞源》(修订本)

    指出“抵梧”同“抵牾”,例举《史记·礼书》中“二者相与为牾”,注解其“矛盾不合”之义。[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版]

  3. 《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其动词性用法:“相冲突,矛盾”,引《汉书·艺文志》用例:“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然亦未能尽除抵梧。”[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四、现代使用与延伸

现代汉语中,“抵梧”已罕用,多被“抵触”“矛盾”替代,但仍见于古典文献研究或特定学术语境,用以强调逻辑或结构上的深层冲突。例如:

“两种理论体系在根本前提上存在抵梧,难以兼容。”


五、经典用例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论六家之要旨”评法家:

“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然其极惨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此段暗含法家思想与道家主张的深层抵梧。


抵梧作为古汉语复合词,承载了中国传统思辨中对矛盾性的深刻认知,其语义从具体行为冲突延伸至抽象逻辑对立,是理解古籍中思想交锋的关键词之一。

网络扩展解释

“抵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抵梧”读作dǐ wú,意为抵触、矛盾,表示事物或观点之间的不一致或冲突。例如《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甚多疏略,或有抵梧”,即指内容存在矛盾或不协调之处。

  2. 同义词与异体字

    • 该词也写作“抵牾”或“抵捂”,三者含义相同。
    • 据如淳注解,“梧”在此处通“迕”(wǔ),表示“相触迕”。
  3. 来源与经典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用于描述文献记载中的矛盾疏漏,如“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后世多用于学术或古籍讨论中,指逻辑或内容的不一致。

  4. 结构与读音

    • 字形结构均为左右结构(“抵”与“梧”均为左右形声字)。
    • 注意“梧”在此词中不读常见音wú,而是通假为“迕”(wǔ),需结合语境判断。
  5. 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文言文分析或历史文献研究中,需注意与“抵达梧桐”(字面组合)等无关含义区分(注:的“四字成语”解释与其他权威来源矛盾,可能为误释)。

“抵梧”是表“矛盾、抵触”的文言词汇,需结合古籍语境理解,避免与字面组合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阿曼暗石懊恼曲百倍背本禀施不识得有察传缠回穿连裆裤除贫催租瘢大会大理市冻僵断火改物高艺歌剧公演国侨海猪何缘建亥捡覈交戞鸡肥九虫究穷啾飕就坐倨横峻峙开斥刊山烂爗乐极则忧临命六鶂龙公蛮牋象管蒙陋明丢丢沐骨木瓜山齯齿乒乒乓乓绮刻人气日志濡如桑穣水性杨花逃杨特县添设同心毕力违正香楼险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