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草的意思、稗草的詳細解釋
稗草的解釋
稗子。農諺:好種出好稻,壞種出稗草;稗草拔光,稻谷滿倉。參見“ 稗子 ”。
詞語分解
- 稗的解釋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喻微小的,瑣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轶聞瑣事的文字為“稗稗野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網絡擴展解釋
稗草(學名:Echinochloa crusgalli)是禾本科稗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常見于稻田、沼澤及低窪荒地。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特征
稗草因形态與水稻高度相似,常被視為稻田惡性雜草。其莖稈直立,基部傾斜或膝曲,葉鞘松弛無毛,圓錐花序主軸粗糙,小穗密集于穗軸一側,葉片顔色較淺且表面毛澀。
2.生态影響
作為農業害草,稗草與水稻争奪水分、養分和光照,生長速度更快,易導緻水稻減産。農民需通過拔除或科學除草控制其蔓延。
3.用途與價值
- 藥用:《本草綱目》記載其根、苗可止血,稗子能益氣健脾,鮮草搗爛外敷或幹草研末可治外傷。
- 經濟:果實可釀酒,莖葉可作飼料,尤其在牧草資源匮乏時價值顯著。
4.文化意義
“稗”字本義為“小”,衍生出“稗官野史”等詞彙,指代非官方的瑣碎記載。民間“敗家子”一詞亦源于稗草對農田的危害。
5.分布與生長
稗草適應性強,全國廣泛分布,花果期因地域而異,多生于濕潤環境。其種子繁殖能力強,易在農田形成優勢種群。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植物學圖鑒或農業防治指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稗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雜草或野草。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禾和艹,總共有12畫。稗草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一書中。繁體字的寫法為稗草。在古時候,這個漢字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以下是一個例句:“田間的稗草長得非常茂盛。” 您還想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識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