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吞氈毛充饑。常用以比喻堅貞不屈。典出《漢書·蘇武傳》。 宋 蘇轼 《次韻鄭介夫》之一:“相與齧氈持 漢 節,何妨振履出商音。” 宋 蘇轼 《次韻孫巨源寄漣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見寄五絕》之三:“漱石先生難可意,齧氈校尉久無朋。”參見“ 齧雪 ”。
"齧氈"(niè zhān)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字面含義為“啃咬毛氈”,但實際承載着深層文化象征意義:
字面解釋
典故出處
該詞出自漢代蘇武的典故。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流放至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匈奴斷其飲食,蘇武以雪水混合毛氈充饑,堅持十九年不降。後世以“齧氈”代指這一事件,如蘇轼《蘇子卿贈黃冠》詩雲:“齧氈裹革真自苦,始信昌黎工聱牙。”
象征意義
該詞被引申為兩種精神内涵:
現代用法
當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例如描述革命志士時可能用“齧氈精神”比喻其堅貞,但日常口語中已罕用。
建議:若需引用此詞,宜結合具體語境說明其象征性,避免僅按字面直譯導緻歧義。
齧氈(niè zhān)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形容老鼠或齧齒動物咬嚼氈制品的行為。它的拆分部首為齒(chǐ)和氈(zhān)。齒表示牙齒,氈則指代氈制品。在漢字的寫法中,齒在氈的上方,表明了此詞的含義。根據漢字的結構,研究者将齧氈的字形歸類為會意字。
在古代,齧氈的寫法略有不同。齧的上方有一個相似牙齒的部分,并且沒有分開寫,表示齧與牙齒之間的聯繫。氈的舊字形則是“氈”,表現了氈的紋理。這種古時漢字的寫法反映了齧氈一詞的起源和意義。
齧氈的繁體字形為「齧氈」,與簡體字形相同。
1. 這些老鼠在齧氈制品上留下了很多痕迹。
2. 山區的農民用齧氈制作了防寒的服裝。
3. 這家工廠生産齧氈制品,供應給市場上的各種需求。
組詞:齧木、齧食、齧穴、齧齧等。
近義詞:咬氈、齧氈。
反義詞:制氈、用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