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侍使 ”。古代沒入官府為奴的罪犯家屬中,以年少較有才智的女子為侍史。《周禮·天官·序官》“奚三百人” 漢 鄭玄 注:“古者從坐男女沒入縣官為奴,其少才知以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官女。”《後漢書·荀爽傳》:“臣竊聞後宮采女五六千人,從官侍使復在其外……諸非禮聘未曾幸禦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 唐 韓愈 《題百葉桃花》詩:“應知侍史歸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清 查慎行 《題蔡方麓修撰早朝圖》詩:“水晶簾成月如鈎,侍史妝成盡下樓。”
(2).古時侍奉左右、掌管文書的人員。《史記·孟嘗君列傳》:“ 孟嘗君 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 宋 蘇轼 《用前韻答西掖諸公見和》:“豈惟蹇步苦追攀,已覺侍史疲奔送。”
“侍史”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官府奴婢中的特殊群體
指古代因連坐被沒入官府的罪犯家屬中,挑選出的年少且有才智的女子。這類人承擔文書或輔助工作,如《周禮》鄭玄注提到“今之侍史官婢”。
掌管文書的隨從人員
多指侍奉貴族或官員左右、負責記錄和文書管理的職務。例如《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會客時,屏風後常有侍史記錄談話内容。
網絡釋義多綜合上述兩類含義,強調其“侍奉+文書”的雙重屬性。需注意,不同文獻中的具體指向可能因時代或語境略有差異。
侍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侍(shì)和史(shǐ)。
侍的部首是人,總共有8畫。它的拆分部首是侍,侍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侍候、伺候等意思。侍的偏旁部首是亻,表示人,而右邊的部分是寺,寺在古代寫成司,表示門神。侍的基本意思是侍候、伺候。
史的部首是口,總共有3畫。史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史官、史書等意思,它的基本意思就是記錄曆史的書籍或者職位。在古代,史的形狀是“聿”,表示記事。
侍史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制。侍史是官場上的一種職位,起源于周朝,專門負責記錄和書寫朝廷的事務。侍史一職通常由受過良好教育的儒生擔任,負責撰寫和整理重要的政務文件和曆史記載。
在繁體字中,侍史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侍史則通常寫作“侍士”,士在古代寫作“士”,表示士兵,侍士的意思是侍候皇帝的近衛武士。
例句:
侍史每天清晨準時前來朝廷,記錄下各項事務。
組詞:侍衛、侍從、史書、史料。
近義詞:侍從、侍奉、侍僧。
反義詞:主、官、貴、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