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王所忾的意思、敌王所忾的详细解释
敌王所忾的解释
谓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愾,而献其功。” 杨伯峻 注:“王之所恨怒者,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宋史·度宗纪》:“尔诸将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敌王所愾。”参见“ 敌愾同仇 ”。
词语分解
- 敌的解释 敌 (敵) í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方。敌寇。 指敌人:敌后。敌情。敌酋。敌特。轻敌。克敌制胜。 抵挡:寡不敌众。 相当:势均力敌。匹敌。敌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仇视:敌意。“诸侯敌王所忾
- 忾的解释 忾 (愾) à 愤怒,愤恨:同仇敌忾(大家一致痛恨敌人)。 忾 (愾) ì 叹息。 遍及;到:“忾乎天下。”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敌王所忾”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含义深刻且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字面拆解与核心含义:
- 敌:动词,抵挡、对抗。
- 王:名词,指君王、天子。
- 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事/物”。
- 忾(kài):动词,愤怒、愤恨。
- 整体直译:抵挡(或对抗)君王所愤恨的人(或敌人)。
- 引申义/成语义:指抗击君王所痛恨的敌人,即与君主同仇敌忾,共同对抗敌人。强调臣民与君主在对抗外敌上意志统一,目标一致。
二、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直接源自儒家经典《左传·文公四年》:
“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这句话的背景是:诸侯们(作为臣子)应该去抗击周天子(王)所愤恨的敌人(所忾),并将战胜的功劳献给天子。它体现了古代“尊王攘夷”的思想,要求臣子以君王的意志为意志,共同抵御外侮。
三、用法与语境
- 褒义色彩: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褒义色彩,用于赞扬臣民或将士与君主同心协力、保家卫国的精神和行为。
- 强调统一意志:核心在于强调“同仇敌忾”中的“同”字,即上下一致对抗共同的敌人。
- 现代使用:在现代汉语中,虽然直接使用频率不高,但其精神内涵(团结一致对抗共同敌人)仍有体现,常用于历史叙述或强调集体意志对抗外敌的语境中。它常与“同仇敌忾”关联使用或作为其更文雅、更具历史感的表达。
四、与“同仇敌忾”的关系
“敌王所忾”与更常用的成语“同仇敌忾”在核心含义上高度一致,都表示“怀着共同的仇恨,一致对抗敌人”。
- 同仇敌忾:更侧重于描述群体(同)怀着仇恨(仇敌)和愤怒(忾)共同对敌的状态。语出《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
- 敌王所忾:更侧重于描述臣民响应、执行君王的意志(敌王所),去对抗君王所愤恨的敌人(忾)。语出《左传》。
可以说,“敌王所忾”是“同仇敌忾”在特定历史语境(君臣关系)下的一种具体化表达,两者精神内核相通。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对“敌王所忾”的词条释义明确指向其出处《左传·文公四年》,并解释为“谓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在相关词条(如“忾”、“敌”)的释义和例句中,会引用或涉及“敌王所忾”的经典出处和用法。
- 《左传·文公四年》原文:作为该成语的最直接来源,是解释其含义和背景的权威依据。可参考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社的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敌王所忾”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
释义
指诸侯将天子(君主)所痛恨的人视为共同的敌人,并出兵讨伐。该词强调对君主意志的绝对服从和集体行动的一致性。
-
出处与典故
源自《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杨伯峻注:“王之所恨怒者,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此句描述周代分封制下,诸侯需响应天子号召讨伐其仇敌的政治义务。
-
结构与用法
- 结构:动宾短语,含“敌”(对抗)、“王”(君主)、“所忾”(所痛恨的对象)三层含义。
- 语境:多用于描述古代君臣关系或战争场景,强调政治忠诚。
-
近义与关联词
- 近义: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对抗敌人,但无特指“君主意志”的限定)。
- 反义:自相残杀(内部争斗,与集体讨伐对立)。
-
示例与延伸
如明代《宋史》中记载:“尔诸将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敌王所忾。”,体现将领奉王命征战的场景。
提示:该成语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如需更完整出处解析,可参考《左传》原文及杨伯峻注本。
别人正在浏览...
百虑一致保境肸饰不律头车帷吃碗茶葱海带鞓诋讦冬底革阓给用格物致知国家利益古歰还赎憨葱好色之徒黑扑扑河套华辩黄漂漂交藉矫情节和巨文困辱莱芜蓝晶晶捞龙露冕瘰癧緑房漫言茅蒐叛附飘籓坠溷陗陿弃国期集钱顷间秋孃婘恋诠旨扰畜热着三吓头失检书丹输心私童私谊俗劣逃酒涕零如雨王子晋逶迤退食无噍类无战小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