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stitute;poor;poverty]∶生活貧窮困難
窮困潦倒
(2) [have no way out]∶不得志,走投無路
以窮困來歸丹。——《戰國策·燕策》
今多窮困。——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1).困難之極,處境窘迫。《左傳·襄公八年》:“民知窮困,而受盟於 楚 。”《戰國策·燕策三》:“ 樊将軍 以窮困來歸 丹 , 丹 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三國 魏 曹植 《豫章行》:“不見 魯 孔丘 ,窮困 陳 蔡 間。”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一:“﹝ 朱延年 ﹞垂頭喪氣地坐在卧房的單人沙發裡,擺着一副長馬臉,沒有一絲笑容,像是窮困潦倒得再也扶持不起來的樣子。”
(2).貧窮。《荀子·儒效》:“雖窮困凍餧,必不以邪道為貪。”《史記·滑稽列傳》:“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 宋 蘇轼 《關隴遊民私鑄錢與江淮漕卒為盜之由》:“窮困而不為不義者, 顔淵 之事也。” 清 吳敏樹 《與楊性農書》:“其或窮困待館穀以活身家,則 韓子 之事,可擇而取焉。”
(3).指困窘或貧窮的人。《國語·晉語四》:“親有天,用前訓,禮兄弟,資窮困,天所富也。”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南巡盛典》:“緝盜賊,贍窮困,以示太平。”
“窮困”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生活貧窮困難
指經濟上極度匮乏,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狀态。如《戰國策·燕策》中“以窮困來歸丹”,即指因經濟窘迫投奔他人。現代常與“潦倒”連用,形容經濟與精神雙重困境。
不得志或走投無路
強調人生境遇的困頓,如宋代司馬光《訓儉示康》中“今多窮困”,既包含物質匮乏,也暗含仕途不順的失意狀态。
古籍中的多重含義
詞性擴展
除形容詞外,也可指代“困窘之人”,如《國語·晉語四》中“資窮困”意為資助貧困者。
現代多用于描述經濟困境(如“窮困山區”),或比喻人生低谷(如“窮困潦倒”)。古漢語中常與政治、道德議題關聯,如《韓非子》将“施與貧困”視為仁義表現。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例句,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樂樂課堂》的完整解析。
窮困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因缺乏財富而生活困難的狀态。它由「窮」和「困」兩個字組成。
「窮」的部首是「系」,它的筆畫數是7;「困」的部首是「囗」,它的筆畫數是8。
「窮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一書中。在古代,這個詞的意思是因為戰争、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而生活極度困難。而在現代,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經濟狀況很差。
「窮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窮困」。
在古代漢字中,「窮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窮」的寫法是兩個「貝」字相連,表示財富枯竭;而在篆書中,「窮」的寫法是一個單獨的字,下部有「線」,表示物質匮乏。
1. 他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每天都面臨着窮困。
2. 由于失業,他從一個富裕的人變得一貧如洗,陷入了窮困之中。
純窮、窮苦、窮人、貧窮、貧困
貧困、困難、窘迫、貧窮
富裕、富有、富足、富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