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平氣的意思、平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平氣的解釋

(1).平和之氣。《管子·侈靡》:“沮平氣之陽,若如辭靜。” 尹知章 注:“言欲沮敗平和之陽氣,默至而無形聲如辭言之靜者。”一說,謂正氣。 郭沫若 等集校:“‘平氣’謂正氣。正氣方興,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

(2).謂使心平氣和。《莊子·庚桑楚》:“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 郭象 注:“平氣則靜。”

(3).又稱“恒氣”。推算節氣的一種方法。即把一個回歸年平分為二十四等分,對應二十四個節氣,節氣之間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國古曆除 清 代頒行者外,都采用平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平氣”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圍繞“調和”“均衡”展開。從詞典釋義和學科應用角度,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詞義

“平氣”指氣息平和、情緒穩定。《漢語大詞典》定義其為“心氣平和,态度冷靜”,例如清代文獻《鏡花緣》中“平氣再讀”,即強調以平靜心态處理事務。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仍用于描述不疾不徐的心理狀态。

二、中醫術語

在中醫學中,“平氣”特指人體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态。《黃帝内經·素問》提出“平氣之道,常以冬至日為始”(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強調自然節律與人體氣血的協調。明代張介賓《類經圖翼》進一步闡釋:“平氣者,歲運無太過不及”,将人體生理機能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相聯結。

三、曆法概念

古代天文曆法中,“平氣”是節氣推算方法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卷》記載,漢代《太初曆》采用“平氣法”,将回歸年等分為24節氣,與後世“定氣法”形成對照。此法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均衡思想,見于唐代《開元占經》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平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指保持心情平靜、不激動或生氣的狀态,強調在困難或挫折中維持冷靜态度。例如:“遇到沖突時,需先平氣再溝通。”


2.古代哲學中的解釋


3.曆法術語(專業用法)

又稱“恒氣”,是古代劃分二十四節氣的方法之一。通過将回歸年平分為24等份,每節氣間隔約15.22天。例如:“平氣法曾是傳統曆法的基礎,後逐漸被‘定氣法’取代。”


使用場景與延伸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法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如、6)中的完整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背城借一禀形必然性與偶然性不足長公趁波逐浪稱歌城區伧陋揣料刺規錯意丹礫箪瓢惡習伏愆幹旟垢辱缑氏瓜刮骨鹽詭惑顧委寒光亭翰紙橫磨換帖活冤業講律谏列挢發津樓擊玉敲金具禮開道渴切饋餫來享狸貓換太子茅柴酒女匽配邊平衡平路譬抑強執牽勉起滅青龍幡铨用雀頭履實繁有徒送戰讨服添換吐退文光饷款謝遊橋邪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