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望參官的意思、望參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望參官的解釋

能在望日(舊曆每月十五日)朝參的官員。《宋史·禮志十九》:“在京朝官以上,朔望一朝紫宸,為朔參官、望參官,遂為定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望參官是唐宋時期特有的官職稱謂,指五品以上、按規定必須參加每月初五、十一、二十一、二十九日(或替代日)常朝觐見皇帝的官員。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與制度背景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望”:指“望日”,即農曆每月十五日(有時擴展至前後數日)。古代以月相紀時,“望”代表月圓之日,是重要的時間節點。
  2. “參”:意為“參谒”“朝見”,即官員按規入宮觐見皇帝、奏報政務。
  3. “官”:泛指有品級的朝廷官員。

二、制度内涵

“望參官”特指五品及以上,需在每月特定日期(含望日)參加常朝的高級官員。其身份區别于兩類群體:

三、曆史背景與權威文獻佐證

此制源于唐代朝參制度的分級管理,宋代沿襲并細化。據《宋史·禮志》載,宋真宗時期規定:

“文武官五日一赴起居,六參、望參、朔參并依舊制。”

此處明确将“望參”與“六參”(常參)、“朔參”(每月初一朝見)并列,成為定制。

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二十七》中考證:

“宋制,文武朝官,五日一赴起居……其五品以上,則又有望參、朔參之禮。”

印證了五品以上官員需履行“望參”義務的等級差異。


四、文化意義

“望參官”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的等級森嚴與時間儀式化特征。通過固定朝參頻率區分官員身份,既強化皇權威儀,也維系了朝廷運轉的秩序。這一稱謂是研究唐宋職官制度與宮廷禮儀的重要切入點。

參考資料來源:

  1. 脫脫等《宋史·禮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趙翼《陔餘叢考》(清代考據筆記)

網絡擴展解釋

“望參官”是中國古代官員朝參制度中的特定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在望日(農曆每月十五日)參加朝參的官員。這一制度将官員的朝見時間按月份中的特定日期劃分,以規範朝廷禮儀。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該制度在宋代被明确記載于《宋史·禮志十九》:“在京朝官以上,朔望一朝紫宸,為朔參官、望參官,遂為定制。”。說明當時在京任職的官員需在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分别參與朝會,形成“朔參官”與“望參官”的區分。

  3. 制度特點

    • 時間固定:僅于每月十五日朝參,區别于初一(朔日)的“朔參官”。
    • 官員範圍:主要針對“在京朝官以上”的中央官員,地方官員可能不在此列。
  4. 相關術語

    • 朔參官:對應初一朝參的官員,與望參官共同構成宋代定期朝會的核心群體。
    • 朝參制度:古代官員定期面見皇帝奏事的禮儀規範,具有等級性和周期性。
  5. 總結
    “望參官”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對時間與禮儀的嚴格劃分,其制度化的記載反映了宋代中央集權下朝會禮儀的成熟。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宋史》或相關典章制度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白鶴翎白居易稗史百務具舉表兄妹豳雅長籲短歎稠穰待年婦啖嘗淡飯黃虀分工傅弼服鍊伏轼管窺蠡測海沽耗餘黑豸疆直夾七夾八家人急傳擊刺凈飯王精研久懸不決蠟炬老佛奁贈遼遼毛類梅英蒙族明聖湖内幹漚泊肨襖彭聃平陽府君阙披裘帶索穹元榷關饒雄殺生眚慝設焰口市調十二鐘試帖詩石鐘乳書富五車水調五排銜鳳險陿夏輸夏雪楔形攻勢洗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