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野戰軍的意思、第三野戰軍的詳細解釋
第三野戰軍的解釋
解放戰争時期,中國人民*********主力之一。由抗日戰争時期華中新四軍大部和山東八路軍一部發展而成。1945年10月和11月分别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1947年1月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1949年2月改為第三野戰軍。曾參與發動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了整個華東大陸及沿海大部島嶼。1950年4月,第三野戰軍番號被撤銷,8月并入華東軍區。
詞語分解
- 第三的解釋 詳細解釋複姓。 漢 田廣 孫 田癸 為 第三 氏。見 宋 鄧名世 《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三十。
- 野戰軍的解釋 指能適應在廣大地區機動作戰的軍隊詳細解釋適應廣大區域機動作戰的正規軍。 毛 * 《關于遼沉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擔負殲滅四十個旅左右(他們七月殲滅的七個旅在内),并攻占 濟南 和 蘇北
專業解析
第三野戰軍(簡稱“三野”)是解放戰争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由華東野戰軍整編而成,隸屬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在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新中國的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基本定義
根據軍事曆史文獻,“第三野戰軍”特指1949年2月由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編而成的戰略戰役集團。其核心任務是統籌華東戰區(含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的軍事行動,執行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是解放戰争後期解放軍五大野戰軍中規模最大、殲敵數量最多的部隊之一。
二、曆史沿革與軍事貢獻
- 關鍵戰役:主導渡江戰役(1949年4月),突破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南京、上海等戰略要地;
- 戰略方向:轉戰華東、東南沿海,參與福州戰役、廈門戰役等,至1949年底基本解放華東全境;
- 撤銷建制:1955年,隨着全國軍區調整,第三野戰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整編為南京軍區等。
三、權威參考建議
由于線上漢語詞典類資源暫未收錄“第三野戰軍”的獨立詞條釋義,其定義需綜合權威軍事史料。建議查閱: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曆史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中央檔案館藏《中共中央文件選集》關于野戰軍整編的原始文獻
注:為保障信息權威性,暫未提供網絡鍊接。建議通過官方出版文獻或檔案機構獲取第一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第三野戰軍是解放戰争時期(1946-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其曆史背景與軍事貢獻如下:
一、成立背景與構成
- 前身部隊:由抗日戰争時期的新四軍主力與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改編而成。1945年10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分别成立,後于1947年1月合并為華東野戰軍。
- 正式命名:1949年2月按全軍統一編制改稱“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并負責實際軍事指揮。
二、核心領導與規模
- 主要領導:陳毅(司令員兼政委)、粟裕(副司令員,實際戰術指揮)、譚震林(副政委)、張震(參謀長)。
- 兵力規模:1949年改編時約58萬人,至1949年12月發展至82.5萬人,是當時解放軍人數最多的野戰軍之一。
三、主要戰役與貢獻
- 關鍵戰役:
- 孟良崮戰役(1947年):全殲國民黨整編74師,扭轉華東戰局。
- 淮海戰役(1948-1949年):與中原野戰軍協同殲滅國民黨軍55萬餘人,奠定長江以北勝局。
- 渡江戰役(1949年):突破長江防線,解放南京、上海等戰略要地。
- 解放區域:主導華東地區(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及沿海島嶼的解放。
四、曆史評價
- 戰術創新:粟裕提出“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成為解放軍經典戰術。
- 戰功占比:第三野戰軍殲敵數量約占全軍總戰績的三分之一,尤其在華東戰場表現突出。
如需更詳細戰役列表或編制演變,可參考中國軍網及百科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思如潮白殭寶瑟材貢殘杪參擇長鼓承洩創刊號瘯蠡打虎拍蠅大區鄂王法室負功趕齋高風亮節公賬官壺鼓波歸齊沽激和奸候徼後前毀讟穢荒賄脫禍福由人鹄色膠擾解鞍脊脊敬酒謹脩掎蹠顆子枯耘廊飡兩腳居間柳莺花燕履業麋苑墨汁未幹目目相觑遷善塞違卻倚屈桡入教賽馬設策逝年天彜通動歪歪搭搭亡逋無頭榜伍胥潮忤作想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