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下馬鞍。表示停駐。《史記·李将軍列傳》:“ 廣 令諸騎曰:‘前!’前未到 匈奴 陳二裡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 南朝 宋 顔延之 《秋胡詩》之三:“嚴駕越風寒,解鞍犯霜露。” 唐 虞世南 《飲馬長城窟行》:“輕騎猶銜勒,疑兵尚解鞍。” 宋 姜夔 《揚州慢》詞:“ 淮 左名都, 竹西 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解鞍”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解鞍(拼音:jiě ān)指解下馬鞍,字面含義是讓馬匹卸下鞍具休息。其核心意義是停駐或暫時停留,常用于古代行軍或長途跋涉的場景。
李廣退敵
據《史記·李将軍列傳》記載,西漢名将李廣曾率軍遭遇匈奴強敵。他臨危不懼,命令部下“皆下馬解鞍”,以此迷惑敵人,最終成功脫險。這一典故成為“解鞍”的經典出處,體現了以智克敵的軍事策略。
班超解鞍
另有一說源自《後漢書·班超傳》,班超在西域征戰時因馬匹疲憊而下令解鞍休整。此故事進一步強化了“解鞍”與停駐、休整的關聯。
詩詞中的意象
宋代姜夔在《揚州慢》中寫道:“解鞍少駐初程”,通過“解鞍”表達旅途中的短暫停留,烘托出懷舊與感慨的氛圍。
象征意義
部分文獻(如查字典)提到“解鞍”可比喻擺脫困境或解除束縛,但此用法相對少見,更偏向現代引申義。
“解鞍”本義為解除馬鞍以停駐,源于曆史典故和軍事策略,後逐漸融入文學表達,兼具實用與意境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原文或詳細出處,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權威文獻。
解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卸下鞍子,指馬匹行走時解下馬鞍。引申為結束旅途或者解放自己。鞍是古代人馬乘坐時用來穩定負重的器具。
該詞的拆分部首是 "角" 和 "革",其中 "角" 是指牛角,象征鞍具上的裝飾物,而 "革" 則代表鞍具所用的皮革材料。
解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毛詩·大雅·蕩》中,一句詩寫道:"乃適南山,鞍黃尾翰。" 根據古文解釋,這裡的 "鞍黃尾翰" 指的就是解下鞍子。
在繁體字中,解鞍的寫法依然是 "解鞍",沒有太大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解鞍古時候的寫法可見于《康熙字典》。其中,"解" 的上邊是 "角",下邊是 "分",表示用角去分開,解開的意思;"鞍" 的上邊是 "愛",下邊是 "馬",表示坐在馬上的鞍。
以下是一些解鞍的例句:
一些解鞍相關的詞語有:
與解鞍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上鞍",指安上馬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