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伺察巡邏。《荀子·富國》:“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其候徼支繚,其竟關之政盡察,是亂國已。” 郭嵩焘 注:“候徼支繚,多疑而煩苦,竟關之政察,析利而苛細,知此之為亂,可與言治矣。”
“候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防禦或邊境管理,常見于曆史文獻及政論分析,如《荀子》通過該詞批判苛政。
“候徼”是一個帶有曆史色彩的詞彙,既反映古代社會的治理手段,也隱含對苛察政策的批判。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荀子》原文或郭嵩焘的注解。
《候徼》(hòu ji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指人們用來守候、等待的目光或态度。這個詞可以用于形容一種期待或觀察的心态,通常用來描述對某個人、事物或情況的關注和期盼。
《候徼》的部首是“人”字旁,共有9個筆畫。
《候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候覺」。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人們用「⺅」表示部首“人”,用「更」表示部首“彳”。所以,《候徼》的古時寫法是「⺅更」。
1. 他在車站候徼了兩個小時,終于見到了他的朋友。
2. 她滿懷候徼地等待着工作的通知。
候徼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一些新的詞語,例如:
- 候徼中,表示在觀察、等待的過程中。
- 候徼心情,表示心情期待、焦慮的狀态。
- 候徼者,表示進行候徼的人。
近義詞:
- 關注:指對某個人或事物特别關心,持續關心。
- 期待:期望某件事情的發生或結果的出現。
反義詞:
- 漠不關心:表示對某事物沒有興趣或不關注。
- 心不在焉:表示心思不集中,不在意或不關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