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候徼的意思、候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候徼的解釋

伺察巡邏。《荀子·富國》:“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其候徼支繚,其竟關之政盡察,是亂國已。” 郭嵩焘 注:“候徼支繚,多疑而煩苦,竟關之政察,析利而苛細,知此之為亂,可與言治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候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伺機巡查、伏擊或守衛邊界相關,具有軍事和警戒的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候 (hòu)

    • 本義指等待、觀察,引申為偵察、守望。《說文解字》釋為“伺望也”,如“斥候”(偵察兵)中的用法。
    • 來源:《說文解字注》。
  2. 徼 (jiào)

    • 此處讀作jiào(非jiǎo或yāo),意為邊界、巡查。《廣雅·釋诂三》釋為“循也”(巡視),《玉篇》釋為“邊徼”(邊疆)。
    • 來源:《廣雅疏證》、《玉篇校釋》。

二、複合詞“候徼”的釋義

候徼 (hòu jiào) 指在邊境或要道伺機巡查、設伏截擊的行為,強調隱蔽性與戰術性。


三、文獻用例與引申

  1. 軍事行動

    《漢書·匈奴傳》載:“匈奴數候徼漢邊”,指匈奴屢次埋伏于漢朝邊境伺機侵襲。

  2. 邊防職能

    《後漢書·南匈奴傳》提及“屯候徼以備寇”,即屯兵巡邏邊界以防禦外敵。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參考鍊接
  2. 《廣雅疏證》,中華書局
  3. 《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參考鍊接
  5.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參考鍊接
  6. 《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7. 《漢書》,中華書局
  8. 《後漢書》,中華書局

以上解釋綜合古代字書、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完整呈現“候徼”的語義源流及使用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候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詞源與文獻出處

  1. 經典用例:
    • 出自《荀子·富國》:「其候徼支缭,其竟關之政盡察,是亂國已。」
      此處以“候徼”描述國家邊境的嚴密巡查,暗指過度戒備可能導緻政治混亂。
  2. 注釋解析:
    • 清代學者郭嵩焘注:「候徼支缭,多疑而煩苦。」指出該詞暗含“繁瑣戒備”的負面意義,強調苛察擾民的現象。

三、結構與引申義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防禦或邊境管理,常見于曆史文獻及政論分析,如《荀子》通過該詞批判苛政。


“候徼”是一個帶有曆史色彩的詞彙,既反映古代社會的治理手段,也隱含對苛察政策的批判。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荀子》原文或郭嵩焘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包函悲篥不常程篇牀欄粗飼料答訪打馬虎眼都廐風灣佛法僧拂雲怪戾黑雲都鴻紛華簪忽拉護翼鑒評翦削家叔假天假地疾風驟雨韲器君贶缧絏連抵其隙良弓列陳鸰原論列緑窗率物買宴蒙闇冕版腼貌明選模畫納坦内胎鵬溟千軍易得,一将難求秋朔羣辟桡骨熱處理人貧智短傷毀升任甚麽使相受夾闆氣悚栗談議微撓蕪颣消消脅從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