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伍胥潮的意思、伍胥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伍胥潮的解釋

語出《吳越春秋·夫差内傳》:“ 吳王 乃取 子胥 ( 伍子胥 )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 江 中…… 子胥 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後因以“伍胥潮”謂怒潮。 元 楊維桢 《錢塘懷古率堵無傲同賦》詩:“刧火自6*焚 楊璉 塔,箭鋒猶抵 伍胥 潮。” 清 陳維崧 《浣溪紗·雨中由楓橋至齊門》詩:“薺菜緑平 齊 女墓,梨花雪壓 伍胥 潮。”亦省作“ 伍潮 ”。 清 陳維崧 《琵琶仙·阊門夜泊用白石詞韻》:“縱尚有鴟夷一舸,怕難禁 伍 潮堆雪。”參見“ 伍子濤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伍胥潮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伍胥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詞彙,特指洶湧澎湃的錢塘江潮。其核心含義與曆史人物伍子胥(名員)的悲壯傳說緊密相關,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拟人化理解和忠烈精神的頌揚。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基本釋義

  1. 字面構成

    “伍胥”即春秋時期楚國名将伍子胥,“潮”指錢塘江大潮。該詞字面意為“伍子胥掀起的怒潮”,實為将自然潮汐現象附會于曆史人物的神話傳說。

  2. 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伍胥潮”指代錢塘江潮,典出伍子胥死後化為潮神、驅水為濤的傳說。其潮水洶湧澎湃的特性,被賦予“忠魂怒濤”的象征意義,喻示冤屈與抗争精神。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典故來源與曆史記載

  1. 伍子胥冤死傳說

    伍子胥因谏吳王夫差防備越國反被賜死,臨終遺言“懸目城門觀越滅吳”。據東漢《越絕書》載,其屍被投江後“隨流揚波,依潮來往”,百姓尊為潮神。

    來源:《越絕書·卷十四》

  2. 潮神信仰的形成

    東晉《吳越春秋》進一步演繹:伍子胥“驅水為濤”以警示吳國,錢塘江潮由此得名“胥濤”。唐代《錢塘志》更明确記載民間立廟祭祀“伍公廟”(今杭州伍公山)。

    來源:《吳越春秋·夫差内傳》


三、文化意象與詩詞引用

  1. 文學象征

    自唐宋起,“伍胥潮”成為詩詞中忠憤情感的經典意象。如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雲:“濤白雪山來,橫江起胥浪”,以潮勢喻曆史悲歌。

    來源:《李太白全集·卷十六》

  2. 民俗傳承

    宋代《夢粱錄》記載,杭州百姓于農曆八月十八(傳為伍子胥忌日)觀潮祭神,形成“潮神誕”習俗,印證該詞在民間文化中的滲透。

    來源:《夢粱錄·卷四》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袁康. 《越絕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85.

: 趙晔. 《吳越春秋》.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

: 李白著, 王琦注. 《李太白全集》. 中華書局, 1977.

: 吳自牧. 《夢粱錄》.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網絡擴展解釋

“伍胥潮”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關聯,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典故來源

“伍胥潮”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内傳》。據記載,吳王夫差将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吳國大夫)的屍體裝入“鸱夷之器”(皮袋),投于江中。傳說伍子胥死後化為潮神,隨潮水往來,形成洶湧的怒潮,甚至“蕩激崩岸”。後世因此用“伍胥潮”代指氣勢磅礴的潮水,尤其是帶有悲壯色彩的怒潮。

2.含義解析

3.相關别稱

4.文化影響

這一典故被廣泛用于詩詞中,如唐代李邕《日賦》有“曝蛟龍于四溟,卷伍胥之潮汐”,借潮水之勢抒發情感或烘托場景。

5.注意點

總結來說,“伍胥潮”核心含義與伍子胥的傳說緊密相關,既是對自然現象的文學化描述,也承載了曆史人物的悲壯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八儁闆扉闆録報贶八煞波痕捕魚草缏成群打夥沉湎,沉湎于達官黨朋單行法低息地脂楯矛恩戚訛誣覂軌風岚附喬浮聲切響棡鼓部歌唱攻占泸定橋鼓腦争頭灏漫洪瀾候道互生架構江雞蠒絲牛毛界滿輯穆驚嘶金針菜倦困可行性苦惡螺墨目禁女公子盤店片合器資鬈發人家三春柳散發披襟糁糁石孽隨唱塘池涕淫痛癢萬刼汙坳湘山豨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