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duce] 删去不必要的文字
猶删除。常指文字。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今若破合雜俗,次比種稷,删削不急……将來達者觀之,當美於今之視 周 矣。”《宋史·刑法志一》:“自 檜 ( 秦檜 )專政,率用都堂批狀、指揮行事,雜入吏部續降條冊之中,修書者有所畏忌,不敢删削。”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下》:“ 太白 《懷素草書歌》誠為僞作,而校者不能删削,以無左驗故。” 魯迅 《華蓋集續編·再來一次》:“去年編定《熱風》時,還有紳士們所謂‘存心忠厚’之意,很删削了好幾篇。”
“删削”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删”和“削”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删除、削減的方式修改或精簡内容,具體可分為以下兩層解釋:
字面意義
指對文字、文本或文件進行删減和修訂。例如在古籍整理中“删削冗雜章節”,或現代編輯工作中“删削冗餘語句”,均強調去除多餘部分以提升内容的精煉性。
引申用法
可比喻對事物進行精簡或壓縮,如“删削預算”“删削流程”,表示通過削減步驟或資源來優化結構。此用法常見于管理、經濟等領域的表述。
近義詞:删減、删改、削減、精簡
反義詞:增補、擴充、添加
使用注意:
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便分析。
《删削》是一個動詞,意為删除或削減。它指的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從整體中去除或減少。
《删削》的拆分部首是刂和力。
它的筆畫數為8畫。
《删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刪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中的記載,古時候寫作「刪劦」。
1. 編輯對文章進行了删削,使其更加簡潔明了。
2. 電影經過删削後,劇情更為緊湊。
1. 删改:削減并修改。
2. 删節:在原有的作品中删除部分内容。
3. 削減:去除或減少。
删除、删減、剪裁
添加、增加、擴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