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訶黎勒 ”。1.梵語harītakī,意譯為柯子。植物名。常綠喬木。果實可入藥。 漢 張仲景 《金匮要略·嘔吐哕下利》:“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晉 嵇含 《南方草木狀·木類》:“訶梨勒,樹似木梡,花白,子形如橄欖,六路,皮肉相着,可作飲。”
(2).指其果實。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箋五》:“今醫家所用訶梨勒,是其子,不聞用葉者。”
诃梨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外來語源的藥用植物名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讀音 該詞為梵語"harītakī"音譯,最早見于唐代《一切經音義》,現代漢語讀作"hē lí lè"。這種音譯形式體現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特征,符合佛教醫學東傳的曆史背景。
二、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的成熟果實"。其植物學特征為喬木,葉互生,穗狀花序,果實呈卵形或橢圓形,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
三、藥用價值 《中華藥典》記載其性味"苦、酸、澀,平",主要功效包括:
四、文化影響 宋代《證類本草》記錄其"來自波斯舶運"的貿易路線,明代《東西洋考》記載該藥材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古代中外醫藥交流史實。
诃梨勒(hē lí lè)是一個源自梵語的外來詞,具有植物學、醫藥學和文化交流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诃梨勒是梵語“harītakī”的音譯,意譯為“柯子”。該詞通過佛教經典和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逐漸本土化,在中醫典籍中被稱為“诃子”。
诃梨勒的傳播與佛教東漸密切相關。漢譯佛典中記載了其醫療用途,同時它也是佛教僧侶的供養之物,體現了中印文化交流的痕迹。
诃梨勒既是植物名(常綠喬木),也指其藥用果實,後本土化為“诃子”。其傳播史反映了古代絲綢之路上醫藥與宗教文化的交融。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南方草木狀》《金匮要略》等古籍及現代相關研究文獻。
笨腳獸科徧徧辯暢别浦並時材賢蒼黯籌河愁魔當務丹谿頂祝掇醍訪珪煩手詭谀函翰號嗄何似猴年馬月花貨懷情毀薄郊丘椒煙荊藍金奴銀婢腳色狀峻爵空頂帻樂遷糧罂連姻麗廔彌年敏隽暮去朝來破剝跄踉遷綿僑終蹇謝起會清狷窮絝窮形極相棋峙羣屋三分天下有其二深入骨髓沈湘世服石刻說诨經田稻鐵将軍把門脫序婉笃下痢庠校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