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apitation]∶ 人口税
(2) [population] 指百姓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促织》
(1).即人口。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成年男子称口。《北齐书·文宣帝纪》:“丁口减於畴日,守令倍於昔辰。”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繫於户。”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五章:“在社会上越有地位声光的人,甚至一般出人头地的聪明才智之士的人家,越是丁口不旺。”
(2).指人口税。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田制三》:“有 明 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盖十年而一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輒倾数家之产。”
丁口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沿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人口统称 古代指代民户中的成年男性和家庭成员,后扩展为人口总称。《汉语大词典》释为"人口,百姓",如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载"丁口之登耗,在此数年之间"(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现代方言中仍保留此用法,如"丁口单薄"形容家族人少。
赋役制度术语 特指承担赋税的成年男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自隋唐至明清,丁口作为课税单位被载入《赋役全书》,如《明史·食货志》"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各分丁口之数"(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户籍登记要素 在传统户籍文书中指代家庭成员信息。《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宋代户帖、明代黄册均设"丁口"条目,详记家庭成员姓名、年龄,如《宋刑统》规定"具注丁口、田宅"(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丁口”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及用法:
人口统称
古代将成年男子称为“丁”,女子及未成年男子称为“口”,合称“丁口”,即总人口。例如《北齐书》提到“丁口减於畴日”,韩愈诗中也有“国家丁口连四海”的描述。
人口税代称
明清时期,“丁口”常指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如《聊斋志异·促织》中“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以及清代文献中“丁口繫於户”的记载,均体现了其作为税收依据的功能。
清代户籍制度
清代规定男子16至60岁为“丁”,妇女为“口”,合称“丁口”,既是人口统计单位,也是征收丁银、徭役的依据。
引申为“子女”
因“子”在古代可指儿女,部分文献中“丁口”也代指子嗣,如提到“丁口代指子的意思”。
现代方言或特定语境中,“丁口”仍可能指代家庭人口,但更多作为历史词汇出现于文献研究或文学引用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制度或文献案例,可参考《清史稿》《明夷待访录》等原始史料。
熬煎毕举不兰奚不问青红皂白长壍彻扎重算紬布稠穊串亲访友电飘吊临顶级第使杜陵遗老遁上发签风锤風聞甘薯鼓誉河皷涣落回遟假虎简率价人驾驶证进贤黜奸季孙氏恋土蓼莪龙骏罗纹砚马鞍漫天大谎毛里塔尼亚猫月子匿瑕跑跑颠颠潜初乾餱岐出岐入钦案戎辂柔毅市鬻守灵水深火热岁赂剔齿櫼抟据豌豆苗王士尾大难掉危阽闻识吴调无撚指仙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