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耳的意思、鼎耳的详细解释
鼎耳的解释
(1).鼎上两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国语·晋语四》:“ 郑 人以 詹 予 晋 , 晋 人将烹之……乃就烹,据鼎耳而疾号。”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脊。”
(2).《书序》:“ 高宗 祭 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 孔颖达 疏:“ 高宗 祭其太祖 成汤 於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 祖己 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三:“野鸟无故数入宫,此正灾异。使 魏徵 在,必以 高宗 鼎耳之祥諫也。 遂良 ( 褚遂良 )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陈宝,非忠臣也。”参见“ 鼎雉 ”。
词语分解
- 鼎的解释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锅:鼎罐。鼎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 耳的解释 耳 ě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
网络扩展解释
“鼎耳”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古代鼎器两侧的耳状结构,用于穿杠搬运或悬挂。这一解释在《易·鼎》《国语·晋语四》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如《国语》描述郑国大夫詹被烹时“据鼎耳而疾号”的场景。唐代刘禹锡诗句“宝气浮鼎耳”也印证了鼎耳作为器物部件的实际功能。
二、引申典故
源自《尚书·书序》记载的“飞雉升鼎耳”事件:商王武丁祭祀时,野鸡飞落鼎耳鸣叫,大臣祖己借此劝谏君王修德政。后世以此典故喻指臣子对君主的德政规劝,成为儒家政治伦理的象征符号。
补充说明
- 鼎耳材质变化在《周易》中被赋予卦象意义,如“鼎耳革,其行塞”暗示事物变革受阻。
- 现代汉语中,“鼎耳”已无实际使用场景,主要作为历史典故和文献研究对象存在。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鼎耳是一个汉字词语,有着丰富的意义。下面将为您介绍关于鼎耳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鼎的部首是金字旁,意为古代的一种礼器。
- 耳的部首是耳字旁,意为人的耳朵。
- 鼎耳共有12个笔画。
来源:
鼎耳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鼎,它是一种用于盛装食物的青铜三足大锅。而鼎耳则是鼎的两侧耳朵状装饰物,用于搬动鼎或挂鼎。
繁体:
鼎耳的繁体字为『鼎耳』,字形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鼎耳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意义相同。
例句:
1.他抓起鼎耳,小心翼翼地将鼎移开。
2.这座博物馆珍藏了古代的青铜鼎及其鼎耳。
组词:
鼎耳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鼎耳朵、鼎耳聆听等。
近义词:
与鼎耳意义相近的词语有鼎鼐、鼎铛等,都在形容鼎的特征。
反义词:
鼎耳的反义词是无耳,即没有耳朵的状态。
希望以上回答能解决您的问题!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