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耳的意思、鼎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耳的解释

(1).鼎上两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国语·晋语四》:“ 郑 人以 詹 予 晋 , 晋 人将烹之……乃就烹,据鼎耳而疾号。”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脊。”

(2).《书序》:“ 高宗 祭 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 孔颖达 疏:“ 高宗 祭其太祖 成汤 於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 祖己 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三:“野鸟无故数入宫,此正灾异。使 魏徵 在,必以 高宗 鼎耳之祥諫也。 遂良 ( 褚遂良 )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陈宝,非忠臣也。”参见“ 鼎雉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鼎耳是古代青铜鼎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指鼎口沿两侧用于穿铉的环形结构。根据器物形制与功能演变,其含义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形制与功能

鼎耳通常成对出现,呈半圆形或方形,对称分布于鼎口边缘。其核心功能为穿铉(横杠),便于搬运或悬挂加热。《周礼·考工记》记载"鼎耳三寸",说明周代已形成规范尺寸。商代晚期青铜鼎耳多饰兽首纹,西周时期渐趋简朴,形制演变反映出礼器功能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二、礼仪象征

在礼制体系中,鼎耳具有特殊寓意。《周易·鼎卦》将"鼎耳革"喻指政令变革,郑玄注疏称"耳为受铉之处,犹君纳臣言",体现其在祭祀活动中的政治象征意义。考古发现商周诸侯墓葬中,鼎耳数量与墓主身份等级直接相关。

三、文字学考据

《说文解字》释"鼎"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段玉裁注强调"凡鼎必有两耳方成礼器"。甲骨文"鼎"字象形结构中,两耳特征尤为突出,印证其在器物构造中的基础地位。

文献例证可见《仪礼·士冠礼》"设洗于东堂,鼎在其北",郑玄注明言鼎耳穿铉的礼仪陈设规范。这一构件作为青铜时代礼制文明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级制度和工艺美学的多重内涵。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鼎耳”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古代鼎器两侧的耳状结构,用于穿杠搬运或悬挂。这一解释在《易·鼎》《国语·晋语四》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如《国语》描述郑国大夫詹被烹时“据鼎耳而疾号”的场景。唐代刘禹锡诗句“宝气浮鼎耳”也印证了鼎耳作为器物部件的实际功能。

二、引申典故

源自《尚书·书序》记载的“飞雉升鼎耳”事件:商王武丁祭祀时,野鸡飞落鼎耳鸣叫,大臣祖己借此劝谏君王修德政。后世以此典故喻指臣子对君主的德政规劝,成为儒家政治伦理的象征符号。

补充说明

  1. 鼎耳材质变化在《周易》中被赋予卦象意义,如“鼎耳革,其行塞”暗示事物变革受阻。
  2. 现代汉语中,“鼎耳”已无实际使用场景,主要作为历史典故和文献研究对象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

百能百巧柏夷亮父薄靡罢止踣顿蔡伦才守仓窌春秋五霸触手寸介道微德薄等高种植典砚跌逿二八年华各支支功布钩月广武贯系刮瘦还轩合仆鹤天宦塲胡服骑射假典积牍巾褐赳赳桓桓九州四海军具离方遁员灵旛镂绘緑幺门柱鸣鞭南祖齐斩任势缮完沙衍婶婆螫手双瞳术人宋文鉴听冰涂迹吐晕顽冗无声琴骧腾献土险陿显艳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