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鼎的意思、鼎鼎的詳細解釋
鼎鼎的解釋
[great;be very important] 盛大
聲名鼎鼎
詳細解釋
(1).形體怠緩貌。《禮記·檀弓上》:“故喪事雖遽不陵節,吉事雖止不怠。故騷騷爾則野,鼎鼎爾則小人,君子葢猶猶爾。” 鄭玄 注:“鼎鼎,謂大舒。” 孔穎達 疏:“若吉事鼎鼎爾,不自嚴敬,則如小人然,形體寬慢也。” 明 張煌言 《山中屢空泊如也偶讀淵明飢驅句猶覺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詩仍用其韻》:“奈何饕餮者,朶頤鼎鼎來。”
(2).引申為蹉跎。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三:“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宋 陸遊 《老身》詩:“百年殊鼎鼎,萬事祇悠悠。” 康有為 《除夕答從兄沛然秀才時将入京上書》詩:“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萬裡别離難。”
(3).盛大。 唐 元稹 《高荷》詩:“亭亭自擡舉,鼎鼎難藏擪。” 清 梁章鉅 《浪跡叢談·金衙莊》:“相府潭潭兼曠奧,侯門鼎鼎半蕭森。” 姚華 《曲海一勺》:“無赫赫之位,乏鼎鼎之聲。”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專業解析
“鼎鼎”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鼎鼎”是一個漢語形容詞,其含義核心在于形容顯赫、盛大的狀态。在現代漢語中,它極少單獨使用,主要出現在固定搭配“大名鼎鼎”中,用以強調極高的知名度或聲望。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
-
字形與本義溯源
- “鼎”字本指古代烹煮或祭祀用的三足兩耳青銅器,是權力、地位和莊嚴的象征(《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其形體穩重、體量巨大,故引申出“大、重、顯赫”的含義。
- “鼎鼎”作為疊詞形式,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上》:“鼎鼎爾則小人”,鄭玄注:“鼎鼎,謂大舒。”意指大大地舒展(身體),帶有盛大、顯明的意味。此處的“鼎鼎”已初步脫離具體器物,向形容狀态發展。
-
核心引申義:盛大與顯赫
- 在後世語言發展中,“鼎鼎”的核心意義聚焦于形容規模盛大、聲勢顯赫、名聲遠播的狀态。例如:
- 形容事業、局面:如“鼎鼎事業”(指宏大顯赫的事業)。
- 形容名聲、聲望:這是現代最主要的用法,集中在“大名鼎鼎”這一成語中,意指名聲極大,廣為人知。如:“他是文壇上大名鼎鼎的作家。”
-
現代用法與搭配
- 幾乎僅用于“大名鼎鼎”:在現代漢語口語和書面語中,“鼎鼎”幾乎不再單獨使用,其表達“盛大、顯赫”的意義完全由“大名鼎鼎”這個成語承擔。該成語帶有褒義色彩,強調知名度極高,影響力廣泛。
- 程度副詞殘留(古語/書面):在極少數仿古或書面語境中,偶見“鼎鼎”用作程度副詞,意為“非常、十分”,但此用法已非常罕見,非現代規範用法的主流。
權威參考來源:
- 釋義綜合參考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這些工具書對“鼎鼎”的釋義均指向其“盛大、顯赫”的核心義,并明确指出其主要用于“大名鼎鼎”這一固定結構。
網絡擴展解釋
“鼎鼎”是一個形容詞,讀音為dǐng dǐ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盛大、顯赫
這是最常用的釋義,多用于形容名聲、地位或事物的重要性。例如“大名鼎鼎”表示聲名顯赫。該意義源于“鼎”作為古代禮器的象征意義,引申出尊貴、權威的意象。
-
其他引申義
- 形體怠緩:如《禮記》中“鼎鼎爾則小人”,形容舉止松散。
- 蹉跎歲月:見于詩詞,如陸遊“百年殊鼎鼎”表達時間虛度。
二、“鼎”的演變與象征
- 本義:古代三足兩耳的烹煮器具,後演變為祭祀禮器,象征權力和國家政權(如“問鼎中原”)。
- 形容詞化:因鼎的莊重屬性,衍生出“顯赫”“盛大”的形容詞含義,如“鼎盛時期”。
三、常見用法示例
-
成語搭配
- 大名鼎鼎:形容人或事物極負盛名。
- 鼎鼎有名:與“大名鼎鼎”同義,強調知名度高。
-
文學例句
-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陶淵明)——此處表時間漫長。
- “高門鼎貴”(左思)——形容家族顯赫。
四、注意
- 現代使用:當代語境中多取“盛大”義,其他古義較少見。
- 權威參考:具體釋義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
别人正在浏覽...
愛寶隘跼安車蒲輪安福凹面鐘八彩眉變省捕告觇知觸類而通徂徕琱飾杜門卻掃耳視惡障發植諷咒粉題伏樁輔助工人觥撻公晳鬼功石龜孽扞格花花柳柳荒憬華奢鹘嘲灰爐賤氣交受街談巷議解駐赍排眷知列如陋誠苗稼拏鬥鬧垓垓遒越瘸狼渴疾覰見認賊作子酾流殺業石榴花識文談字順許酸薄俗表繐帏拖船武昌剩竹無色五易憲言懈勁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