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名。似山鵲而小,短尾,有青毛冠,多聲。也稱鹘鸼、鹘鸠。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三·鹘嘲》。
關于“鹘嘲”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鹘嘲(hú cháo)是一種鳥類,形态特征與山鵲相似但體型較小,尾部短,頭部有青灰色羽毛形成的冠,鳴叫聲頻繁。它在古籍中也被稱為“鹘鸼”或“鹘鸠”,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禽三·鹘嘲》明确記載了這一名稱的由來及特征。
《本草綱目》提到,鹘嘲的肉可煮食或炙烤,用于治療頭風目眩等症。古代民間将頭風引起的頭暈目眩稱為“腫頭”,認為食用鹘嘲有顯著緩解效果。
“鹘嘲”之名源于其鳴叫聲特點(“啁嘲”),且形态似鹘(隼類)。部分文獻中,“鹘”字存在多音現象,此處讀音為“hú”,而非“gǔ”。
以上内容綜合了《本草綱目》及權威詞典記載,若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或現代考據,可參考相關文獻來源。
《鹘嘲》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鷹罵、鷹批評或者嘲笑。這個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鹘”和“嘲”。
鹘(gǔ)的部首是鳥,它的筆畫數是11;嘲(cháo)的部首是口,它的筆畫數是12。
《鹘嘲》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這本古代文獻中。文中提到:“山之鹞噫,虛也。”意思是山上的鹞老是叫,不停地嘲笑着,暗指齊國的某些人馬虛無。
鹘嘲的繁體字是鶻嘲。
在古代漢字中,鹘的寫法是“鶻”,嘲的寫法是“召”。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現在的寫法是“鹘嘲”。
1. 他聽到别人鹘嘲他的時候,感到很憤怒。
2. 那篇文章像是對政府的一次鹘嘲。
3. 他總是對他人的缺點進行鹘嘲,這讓人很不舒服。
組詞:鷹鹘、譏嘲、殘嘲。
近義詞:嘲弄、諷刺、揶揄。
反義詞:褒揚、贊賞、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