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的意思、疔疮的详细解释
疔疮的解释
[malignant boil;furuncle] 病名。又名疵疮。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状,故名。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详细解释
中医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丁疮候》:“疔疮者,风邪毒气於肌肉所生也……初起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水浒传》第五三回:“今后但吃荤,舌头上生碗来大疔疮。”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人们看着武工队员押上汉奸们走了,都长出了一口气,好似割掉了长在身上的贴骨疔疮一样的愉快。”
词语分解
- 疔的解释 疔 ī 中医学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疔毒。疔疮。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 疮的解释 疮 (瘡) ā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疮疤。疮口。冻疮。痔疮。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危险性较高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见于颜面和手足部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疔疮是中医术语,对应西医的疖、痈、急性淋巴管炎等疾病。其特点为:
- 形态:初起如粟粒状,根深坚硬如钉,顶部有脓头,可迅速增大形成脓肿()。
- 危险性:若处理不当(如挤压),易引发全身感染,中医称“疔疮走黄”,可能危及生命()。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 诱因:
- 皮肤损伤(如擦伤、昆虫叮咬)导致细菌侵入。
- 不良卫生习惯、高温环境或免疫力低下()。
- 中医认为与饮食辛辣、脏腑积热有关()。
三、临床表现
- 局部症状:红肿、疼痛、灼热,可伴脓栓形成;手足部疔疮可能影响关节功能()。
- 全身症状:严重时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甚至脓毒血症()。
- 特殊类型:
- 红丝疔:沿四肢出现红线状淋巴管炎()。
- 颜面疔疮:易引发颅内感染(如危险三角区)()。
四、治疗与注意事项
- 西医治疗:
- 局部消毒,外用抗生素药膏(如金霉素)。
- 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严重感染时)()。
- 中医治疗:
- 禁忌:
- 不可挤压或过早切开,尤其是颜面部位()。
- 避免辛辣饮食,保持患处清洁()。
五、分类与命名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人中疔”“蛇头疔”“托盘疔”等名称()。西医对应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类型或疗法,可参考中医外科文献或皮肤科诊疗指南()。
网络扩展解释二
疔疮这个词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形成的化脓性病变。现在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疔(疒)是由病字旁组成的部首,意味着与疾病相关。
疮(童/穴)是由隶书的童字和穴字组成的,表示病变在皮肤或黏膜上面。
来源:
疔疮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来自于《诗经·小雅·车辖》中的一句:“胡疣之疔疮兮。”(意为:长有瘊子和疮的人啊)。
繁体字:
疔疮的繁体字为「癰瘡」。该繁体字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常被使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疔疮的字写作「疒倉」。没有了后面的疮字部分。
例句:
1. 他感到很疼痛,因为手上长了疔疮。
2. 医生建议要及时处理伤口,以免引发严重的疔疮。
组词:
疔疮病情、疔疮感染、疔疮治疗、疔疮痊愈
近义词:
瘡疮、疮疖、毒疮
反义词:
健康、无疮痍
希望上述内容能帮到您,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