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自吞沒公家的財物。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關稅》:“将虧絀之數先行存貯庫中,然後重徵其稅,将所剩盈餘私飽囊橐。” ********* 《要實行社會革命》:“不知 中國 近年外債累累,其用於直接生利,不及十之二三,用於消費事業,及濫費私飽者蓋十之七八。”
“私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私飽(拼音:sī bǎo,注音:ㄙ ㄅㄠˇ)指私自侵吞公家財物的行為。例如清代昭梿在《嘯亭雜錄·關稅》中提到,官員通過虛報稅款差額,将盈餘部分“私飽囊橐”(裝入個人腰包)。
該詞與“中飽私囊”含義相近,均強調利用職權謀取私利,但“私飽”更側重行為本身,而“中飽私囊”更突出過程(如經手時截留)。
若需進一步了解“飽”的單獨釋義(如“飽學”“飽覽”),可參考漢字解析。
私飽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私”字是由“個”和“厶”兩個部首組成,“飽”字是由“食”和“包”兩個部首組成。
“私”字的筆畫數為七畫,它表示個人的、私人的含義。“飽”字的筆畫數為十一畫,它表示飽足、充盈的含義。
《私飽》一詞源自于《詩經》中的一句詩:“食飽而私其憎。”意思是當一個人吃飽了的時候,就會表露出私心和厭惡之情。後來,這個詞開始用來形容個人滿足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私飽的字形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由“私”和“飽”兩個字組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私飽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私”字在小篆字形中是由“厶”和“口”兩個部首組成的,而“飽”字在小篆字形中是由“飠”和“包”兩個部首組成的。
以下是私飽的用法示例:
例句1:他一直以來都過着私飽的生活,從未為别人着想。
例句2:經過一頓豐盛的晚餐後,我感到非常私飽。
組詞:私心、個人、滿足
近義詞:飽食、餍足、滿足
反義詞:空虛、貧困、饑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