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正好,恰恰。《新唐書·藩鎮傳·田季安》:“﹝王師﹞再舉涉河,鑒前之敗,必不越 魏 誅 趙 ,校罪輕重,必不先 趙 後 魏 是上不上,下不下,當 魏 而來也。”
(2).形容心情不安。 王安友 《協作》一:“ 劉媽媽 看看女婿臉上不是個正色,行動與往日大不相同……老覺得是個心事,上不上下不下的,說不出是個什麼滋味。”
(3).比喻事情陷入窘困的境地,進退兩難。例如:由于事先對這項工作的困難估計不足,現在弄得上不上下不下的,不知如何了結?
“上不上,下不下”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多重含義,主要根據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進退兩難
形容處境尴尬,無法順利推進或退出。例如:因計劃不周全導緻項目陷入僵局,無法繼續或放棄()。
正好恰恰
在某些語境中,表示事物處于恰好的狀态。如《新唐書》中描述戰略位置“當魏而來”,即剛好處于關鍵點( )。
心情不安
指内心因處境尴尬而産生焦慮或猶豫( )。
文學引用:
“鑒前之敗,必不越魏誅趙……是上不上,下不下,當魏而來也。”(《新唐書》)
“如飛蛾投火一般,坑你上不上,下不下。”(《金瓶梅詞話》)
現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工作、生活中難以推進或收尾的困境,如:“項目預算耗盡,現在上不上下不下,難以收場。”
《上不上,下不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無法做出決定或選擇。形容陷入困境,無法解脫。
《上不上,下不下》由4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口”、“冖”、“一”。 具體的筆畫數為:一(1畫)、口(3畫)、冖(2畫)。
《上不上,下不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傳》。成語出現在戰國時期晉國的國君魯隱公和卿士魏斯的對話中。魏斯對魯隱公的貢獻日漸衰退,但又不敢直接辭職,魯隱公對此感到困惑,便說了這句成語,形容魏斯處境艱難。
《上不上,下不下》的繁體字為「上不上,下不下」。
在古時候,《上不上,下不下》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在古代字典《說文解字》中,該成語的寫法為「上本也,下本也。上下不辭待暇也。」
1. 在職場上,有時候我們會面臨一個「上不上,下不下」的抉擇,這時需要權衡利弊做出明智的決策。
2. 他陷入了困境,感覺「上不上,下不下」,無法向前也無法退縮。
1. 進退兩難
2. 被困境困住
3. 遲疑不決
4. 迷茫不定
5. 窘境中掙紮
1. 進退維谷
2. 猶豫不決
3. 迷茫無措
4. 陷入僵局
5. 困在兩難中
1. 明确易懂
2. 迅速果斷
3. 毫不猶豫
4. 順利流暢
5. 快速抉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