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smine] 即栀子,常綠喬木,性寒味苦,可入藥
于是鮮支。——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1).白色的絹。《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於是 鄭 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 唐 顔師古 注:“縞,鮮支也,今之所謂素者也。”
(2).栀子的别名。《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鮮支黃礫,蔣苧青薠。” 郭璞 注引 司馬彪 曰:“鮮支,支子也。”按,《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鮮枝”。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異名》:“支子樹曰鮮支。”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花卉·栀子》:“《上林賦》有鮮支,即栀子樹也。”
“鮮支”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主要含義,結合多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基本解釋
鮮支是栀子的别名,即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學名Gardenia jasminoides,其果實性寒味苦,可入藥。
例:明代劉基《誠意伯文集》中“于是鮮支”即指此植物。
文獻佐證
《上林賦》中“鮮支黃礫”,以及宋代孫奕《履齋示兒編》提到“支子樹曰鮮支”,均指向其植物屬性。
材質含義
鮮支在古代指白色的絹,如《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揄紵缟”,唐代顔師古注“缟,鮮支也,今所謂素者也”,說明其與素絹同類。
使用背景
多用于形容織物或服飾,如“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缟”中的“缟”即鮮支。
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漢書》《上林賦》及明清類書注解。
鮮支是指新興的、年輕的力量或團體。這個詞常用于形容具有活力和創新精神的群體,特别是年輕一代。
鮮支的拆分部首是魚,筆畫數為8畫。
《鮮支》詞源于漢字組詞,其中“鮮”意為新鮮、新穎,表示具有創新和獨特的特質。而“支”則指團體或力量。兩者結合便形成了“鮮支”這一詞彙。
在繁體字中,“鮮支”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鮮支”常以「鮮支」的形式呈現。
1. 這個年輕的企業被稱為行業的鮮支,不斷帶來新的想法和創新。
2. 這場革命是年輕人奮鬥的結果,他們是社會變革的鮮支。
鮮花、支持、鮮活、新鮮
新勢力、新銳
老牌、陳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