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萬刼 ”。佛經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過程為一劫,萬劫猶萬世,形容時間極長。 南朝 梁 沉約 《内典序》:“俱處三界,獨與神遊,包括四天,卷舒萬劫。” 宋 蘇轼 《書孫元忠所書<華嚴經>後》:“故佛説此等,真可畏怖,一念差失,萬劫堕壞。”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吸一滴之甘泉,津含萬刼;吞盈掬之玉粒,腹果千春。” 許地山 《空山靈雨·<心有事>詩》:“你這樣做,雖經萬劫也不能遂願。”
(2).種種災難;許多災難。 元 祖銘 《宴坐峰》詩:“道人此宴坐,一念萬劫融。” 明 李開先 《十一煞·贈康對山》套曲:“千盤萬折連雲棧,萬劫千灰枉死城,糊突夢誰能醒。” 清 方文 《舟中有感》詩:“萬劫不燒唯富貴,五倫最假是君臣。”
“萬劫”是一個源自佛教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時間概念
佛教中,“一劫”指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完整周期,而“萬劫”則形容極長的時間跨度,類似“萬世”或“永恒”。例如李白《短歌行》中“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即用此意表達時間的浩渺。
災難象征
該詞也可引申為“無數劫難”,代指難以擺脫的困境或災禍。如元曲《十一煞·贈康對山》提到“萬劫千灰枉死城”,強調磨難之深重。
“劫”在梵語中為“Kalpa”,原指宇宙循環周期。漢傳佛教将其本土化後,“萬劫”逐漸融入漢語詞彙體系,兼具時間與災難雙重隱喻。
《萬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無數次刑罰的累積”。它由部首“千”和“力”組成,總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佛教經典,它形容了輪回中的惡果。
在繁體字中,萬劫寫作「萬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萬劫的表現形式略有不同,寫作「萬劫」。這種寫法在楚辭、古代文獻等多種古籍中都有出現。
1. 據傳說,修行者要經曆無數的萬劫方能超脫輪回。
2. 邪惡之人将在萬劫不複的地獄中受到應有的懲罰。
1. 萬劫不複:形容情況非常糟糕,無法挽回。
2. 萬劫不避:形容勇敢面對重重困難和磨難。
1. 天罰:指神靈對作惡者的懲罰。
2. 世間報:指人們在世上所做的善惡行為所帶來的果報。
1. 善果:指因為行善而獲得的好的結果。
2. 福德:指積累的善行和福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