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德性的意思、德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德性的解释

(1) [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清· 刘开《问说》

(2) [disgusting]∶同“德行”( déxíng)

详细解释

(1).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郑玄 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孔颖达 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孔子 所定‘三百篇’……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盖其德性粹正得之天,而襮其真於外者,於文其大端也。”

(2).品性;品质。 清 李渔 《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女诫》《女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沉从文 《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王鲁彦 《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样、品行。含有轻蔑意。 曹禺 《日出》第三幕:“ 胡四 ……你瞧见这个么?大爷有的是洋钱。可就凭你这德性(向 黑三 ),一个子也不值!”参见“ 德行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德性”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概念

  1. 中文起源
    “德性”最早见于《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最初指人的自然禀性,后被引申为道德品质的核心概念。儒家认为,德性是人性中蕴含的仁义礼智等道德根基,需通过修养才能显化。

  2. 西方哲学视角
    希腊语中“德性”(arete)原指事物的特性、功能或专长,后演变为人的卓越品质,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智德性”(如智慧)与“道德德性”(如勇敢)的二分法。

二、内涵与分类

  1. 道德品性
    广义上指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如诚信、仁爱等,强调通过自我教育与行为规范体现。

  2. 分类

    • 理智德性:与思维相关的优秀能力,如理性判断、知识追求。
    • 道德德性:涉及行为选择的伦理特质,如公正、节制。

三、语境差异

  1. 褒义用法
    多用于哲学或伦理学讨论,如“德性教育”“涵泳德性”。

  2. 方言与贬义
    口语中可含轻蔑意,如指责他人举止不端时称“瞧你这德性”。

四、中西方对比

如需进一步了解词义演变或哲学分析,可查阅、2、4、9的原始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德性(dé xìng)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它可以描述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特质。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它的来源,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德(彳 + 心)共5画,性(忄 + 生)共8画。 来源: 德字最早来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它由“彳”(表示行走)和“心”(表示心灵)组成。德字最初的含义是行为举止的规范,后来逐渐演变为道德和品德的意义。 繁体: 在繁体中,德字的写法与简体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德字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与现代汉字相似。 例句: 1. 他的行为举止始终是高尚的德性所驱使。 2. 好的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德性和品格。 组词: 德行(dé xíng):指个人的品行和道德表现。 德育(dé yù):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近义词: 品德、道德、人品 反义词: 恶性、恶心 希望这样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