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手應心的意思、得手應心的詳細解釋
得手應心的解釋
見“ 得心應手 ”。
詞語分解
- 得手的解釋 順利達到目的;取得成功做這筆買賣得手詳細解釋.猶言得心應手。 宋 陳長方 《步裡客談·太史公有俠氣》:“ 太史公 有俠氣,故於 趙奢 、 穰苴 、 儀 、 秦 、刺客等作傳更得手。” 明 高攀龍
- 應心的解釋 .隨心所欲。語出《莊子·天道》:“﹝ 輪扁 ﹞斲輪……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 晉 張華 《勵志》詩:“末伎之妙,動物應心。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唐 方幹 《嘉興縣内池閣》詩:“指畫應心
專業解析
"得手應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與更常用的"得心應手"相同,形容技藝純熟、運用自如,心裡怎麼想,手上就能怎麼做,配合默契,毫無滞礙。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
字面與核心含義:
- 得手:指手上的動作、技藝掌握得很好,操作熟練。
- 應心:指手上的動作能夠完全順應、響應心裡的想法或意圖。
- 整體:形容對某項技藝或工作非常熟練,操作起來順手、順暢,心裡所想與手上所做高度一緻,配合得天衣無縫。強調操作者技藝精湛、運用自如的狀态。
-
引申義與用法:
- 常用來形容技藝、手藝、操作技術等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 也用于形容處理事情非常順利、娴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 強調主觀能力(技藝高超)與客觀效果(操作順暢)的完美統一。
-
來源與典故:
- 該成語源自《莊子·天道》中輪扁斫輪的故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 輪扁描述自己制作車輪的訣竅在于掌握恰到好處的節奏(不慢不快),這種技巧得之于手(手上熟練)而應于心(與心意相合),雖然無法用言語精确表達,但其中包含着規律(數)。後世據此提煉出“得手應心”或“得心應手”。
-
近義詞:
- 得心應手(最常用且意思完全相同)
- 運用自如
- 揮灑自如
- 駕輕就熟
- 遊刃有餘
- 心手相應
-
反義詞:
權威引用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得心應手”的解釋為:“心裡怎麼想,手就能怎麼做。形容運用自如。” 由于“得手應心”與“得心應手”同義,此解釋同樣適用。該詞典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之一。
- 《漢語大詞典》:收錄了“得手應心”,釋義為“猶言得心應手。形容運用自如。” 并引用了《莊子·天道》中的典故。 《漢語大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得手應心”是成語“得心應手”的早期表達形式,兩者含義相同,均用于形容技藝純熟或做事順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得手應心”指心裡想到的,手上就能熟練操作,強調技藝的娴熟與操作的流暢性。其核心在于心手配合無間,常用于描述對技能、工具或方法的熟練掌握。
二、出處與演變
- 原典:出自《莊子·天道》中輪扁斫輪的故事:“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莊子通過工匠的經驗,說明技藝需長期實踐才能達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 演變:早期作“得手應心”,後逐漸演變為“得心應手”,兩者含義一緻,但後者更常用。
三、用法與搭配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定語或狀語,如“工匠得手應心地完成雕刻”。
- 適用對象:常用于工匠、藝術家、運動員等需要高度技能的群體,或搭配“技術”“工具”“方法”等詞,如“他對編程得手應心”。
- 近義詞辨析:
- 遊刃有餘:側重解決問題輕松有餘地。
- 駕輕就熟:強調對熟悉事務的輕松處理。
- 得手應心:更突出心手協調的技藝境界。
四、例句參考
- 明代吳承恩《壽王可齋七帙障詞》:“得手應心,奚事揣摩之計;入經出傳,恥為孟浪之談。”
- 現代用法:“老木匠對傳統榫卯工藝得手應心,作品渾然天成。”
五、總結
“得手應心”與“得心應手”本質相同,均源自道家對技藝哲學的思考,現多用于書面語境。若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擴展,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編整炳曜簸箕掌慘悴策馭長江中上遊防護林撤換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倒包刀仗斷頓房産飛蛾赴火高選公史鈎玄骨咄祿黑話虹腰花信年華虎狼忽律奬歎假托金戈金蓮華炬紀識絶緣駿乘抗辭摳哧睽合闌跚磊魁涼炒麪龍畫竿瘰疬猛獁謀命木刀内過尼珠盤擗鞶章情不自勝秋扇見捐丘原薩滿教色飛眉舞石揮詩籤孫康映雪烏皮無似無恙狎競先行者遐眺謝圍攜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