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盤屈。 五代 齊己 《靈松歌》:“靈松靈松,是何根株。盤擗枝幹,與羣木殊。”
(2).氣充沛貌。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客﹞既至,請笛而吹……及入破,呼吸盤擗,其笛應聲粉碎。”
“盤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盤屈
指物體盤繞彎曲的狀态,常用于描述樹木枝幹或自然物的形态。例如五代詩人齊己在《靈松歌》中寫道:“盤擗枝幹,與羣木殊”,形容松樹枝幹盤曲、異于常木的形态。
氣充沛貌
形容氣息飽滿或氣勢充盈的狀态。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記載:“呼吸盤擗,其笛應聲粉碎”,此處通過笛子被氣息震碎的場景,側面體現氣息的強勁與充沛。
補充說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靈松歌》《唐國史補》等文獻原文。
盤擗(pán pǐ)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拍打、撥動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用手或其他工具來翻轉、撥弄、互相碰撞等。
盤擗的部首是手(扌)和砧石(石),共計13個筆畫。
盤擗源于古代漢字,并有着悠久的曆史。它是通過加上右部的“擗”字,來構成一個新的詞彙。
盤擗的繁體字為「盤擗」。
在古代,盤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意思和現代寫法相同。
1. 他用手盤擗着鼓面,發出了悅耳的聲音。
2. 她輕輕盤擗了一下書的頁角,開始閱讀。
組詞:盤旋、盤曲、盤踞。
近義詞:磨擦、戳擊、碰撞。
反義詞:撫摸、拍打、輕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