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手应心的意思、得手应心的详细解释
得手应心的解释
见“ 得心应手 ”。
词语分解
- 得手的解释 顺利达到目的;取得成功做这笔买卖得手详细解释.犹言得心应手。 宋 陈长方 《步里客谈·太史公有侠气》:“ 太史公 有侠气,故於 赵奢 、 穰苴 、 仪 、 秦 、刺客等作传更得手。” 明 高攀龙
- 应心的解释 .随心所欲。语出《庄子·天道》:“﹝ 轮扁 ﹞斲轮……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 晋 张华 《励志》诗:“末伎之妙,动物应心。研精耽道,安有幽深。” 唐 方干 《嘉兴县内池阁》诗:“指画应心
专业解析
"得手应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与更常用的"得心应手"相同,形容技艺纯熟、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怎么做,配合默契,毫无滞碍。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字面与核心含义:
- 得手:指手上的动作、技艺掌握得很好,操作熟练。
- 应心:指手上的动作能够完全顺应、响应心里的想法或意图。
- 整体:形容对某项技艺或工作非常熟练,操作起来顺手、顺畅,心里所想与手上所做高度一致,配合得天衣无缝。强调操作者技艺精湛、运用自如的状态。
-
引申义与用法:
- 常用来形容技艺、手艺、操作技术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 也用于形容处理事情非常顺利、娴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 强调主观能力(技艺高超)与客观效果(操作顺畅)的完美统一。
-
来源与典故:
- 该成语源自《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的故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轮扁描述自己制作车轮的诀窍在于掌握恰到好处的节奏(不慢不快),这种技巧得之于手(手上熟练)而应于心(与心意相合),虽然无法用言语精确表达,但其中包含着规律(数)。后世据此提炼出“得手应心”或“得心应手”。
-
近义词:
- 得心应手(最常用且意思完全相同)
- 运用自如
- 挥洒自如
- 驾轻就熟
- 游刃有余
- 心手相应
-
反义词:
权威引用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得心应手”的解释为:“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由于“得手应心”与“得心应手”同义,此解释同样适用。该词典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之一。
- 《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得手应心”,释义为“犹言得心应手。形容运用自如。” 并引用了《庄子·天道》中的典故。 《汉语大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得手应心”是成语“得心应手”的早期表达形式,两者含义相同,均用于形容技艺纯熟或做事顺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得手应心”指心里想到的,手上就能熟练操作,强调技艺的娴熟与操作的流畅性。其核心在于心手配合无间,常用于描述对技能、工具或方法的熟练掌握。
二、出处与演变
- 原典:出自《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的故事:“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庄子通过工匠的经验,说明技艺需长期实践才能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 演变:早期作“得手应心”,后逐渐演变为“得心应手”,两者含义一致,但后者更常用。
三、用法与搭配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定语或状语,如“工匠得手应心地完成雕刻”。
- 适用对象:常用于工匠、艺术家、运动员等需要高度技能的群体,或搭配“技术”“工具”“方法”等词,如“他对编程得手应心”。
- 近义词辨析:
- 游刃有余:侧重解决问题轻松有余地。
- 驾轻就熟:强调对熟悉事务的轻松处理。
- 得手应心:更突出心手协调的技艺境界。
四、例句参考
- 明代吴承恩《寿王可斋七帙障词》:“得手应心,奚事揣摩之计;入经出传,耻为孟浪之谈。”
- 现代用法:“老木匠对传统榫卯工艺得手应心,作品浑然天成。”
五、总结
“得手应心”与“得心应手”本质相同,均源自道家对技艺哲学的思考,现多用于书面语境。若需更多例句或近义词扩展,可参考《庄子》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宝璧八元狴牢兵防鼻翼钵塞莫补冶才捷察失淳慤当槽儿的打细耳朵方字風塵之聲封桥高达高棉果意槐实黄松松华燿简认鉴世辑补酒妪机险捐花样捐袂开畅枯骸老医少卜联边鸾枳叹鸬鹚虏使盟邦莫大鸟集鳞萃圊厠情兴仍亲任重致远汕汕沙屠赊钱失本失利湿润受刑税寓琐尾太清田器体资团行无生境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