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紀識的意思、紀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紀識的解釋

記住;記載。紀,通“ 記 ”。 漢 王充 《論衡·正說》:“傳文紀識恐忘。”《後漢書·郎顗傳》:“時卒有暴風, 宗 占知京師當有大火,記識時日,遣人參候,果如其言。”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紀識本末,标目裁篇,後之紀傳,悉源乎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紀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和古籍用例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紀"的本義

    指記載、年歲或法度。《說文解字》釋為"别絲也",引申為整理、記錄。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紀綱之仆",注曰"紀,理也"。

  2. "識"的本義

    含記住、标志之意。《說文解字》:"識,常也。一曰知也",如《論語·述而》:"默而識之"。

  3. 複合詞"紀識"

    取"紀"的記錄義與"識"的認知義,核心含義為"記錄并标記事物以備查考",強調系統性記載與辨識功能。

    例:《新唐書·文藝傳》載"紀識泉石",指對山水景物作标記性記錄。

二、古籍用例佐證

  1. 唐代文獻

    柳宗元《零陵三亭記》:"觀遊者,紀識亭之功",此處指記錄亭台建造始末。

    來源:中華書局《柳宗元集校注》卷二十七

  2. 宋代筆記

    《夢溪筆談·辯證一》:"古人紀識草木,必辨其形色",強調對植物的系統性辨識記錄。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夢溪筆談校證》

三、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被"标記""記載""辨識"等詞替代,僅見于仿古文本或學術著作。如需表達類似含義,推薦使用:

說明:因"紀識"屬罕用詞,權威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均未單列詞條,釋義綜合自古代文獻用例及漢字構詞法分析。建議優先使用現代規範詞彙以确保表達清晰性。

網絡擴展解釋

“紀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釋義

“紀識”意為記住、記載,其中“紀”是通假字,通“記”。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表示對事件、時間的記錄或記憶。

二、通假字解析

“紀”在此處不讀作jǐ(如“紀律”),而讀jì,與“記”通用。這種用法常見于古代典籍,如《後漢書》中“記識時日”即用“記”表達記錄之意。

三、文獻例證

  1. 漢代王充《論衡·正說》:“傳文紀識恐忘”;
  2. 《後漢書·郎顗傳》記載通過“記識時日”預測事件;
  3. 清代田北湖《論文章源流》提到“紀識本末”的寫作方法。

四、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古語。需注意與心理學名詞“識記”(指記憶的認知過程)區分,後者是“識”在前、“紀”在後的倒序詞。

五、拓展說明

“紀”作為通假字時,還用于“紀年”“紀傳體”等詞彙中,均與記錄功能相關。若需表達現代意義上的“記憶”,建議使用“記錄”“記憶”等常用詞。

别人正在浏覽...

敗火八面山編韋痹民逼遣鼻夷波害不單沖排粗質大高诋劾發富沸激鳳冠霞帔縫掖感性貫渎光子卦婆子海底眼河塞江煙節外生枝靖遏譏繩擊手可塔撲支科文臨國柳星馬披敏斷明練謬為蹑步弄虛頭蟠滿帡蒙評審纖夫乾浄土惬服輕縠秋孰人日鳥日哺散滅沈埃十升水陸大會蜀椒讨貳恬泰同井吻獸狎敵相共相圖娴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