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科舉考試分五經取士,每科鄉試及會試的前五名即分别于五經中各取其第一名,稱為經魁。《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正想之際,隻聽得外面叫喊連天,鑼聲不絶,扯住讨賞,報 燦若 中了第三名經魁。” 清 李漁 《巧團圓·嘩嗣》:“衆:‘報中鄉試第四名經魁,快寫賞單。’” 陸雲标 《庚申年陳墓鎮記略》:“ 陳俊臺 係乙酉科經魁 陳竺生 之子,現已遊廩食粟。”
“經魁”是明清科舉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如下:
經魁指科舉鄉試和會試中,因「五經取士」規則産生的特殊名次。考生需專攻《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中的一經,每經成績最優者稱為該經的“經魁”。每科考試的前五名考生,即由五經的經魁組成,合稱五經魁或五魁。
清代廢除五經分試後,“五經魁”一詞仍被沿用,代指鄉試前五名,成為科舉文化中的曆史符號。
《經魁》是中國漢字中的一個詞語,意為“首位、第一”。下面将會分别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經魁》的拆分部首是“⻌”、“鬼”,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8畫和10畫。
《經魁》一詞依據古代的典籍文獻得名,出自《春秋穀梁傳》中的一句話:“群公子興,不足與稽首。”(《經鬼》 胡傳魁揣打)其中“經”意為首位之人,“魁”則指第一、最高之意。
在繁體字中,“經魁”仍然保留原有的形狀,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經魁的“經”字有時候也會寫作“經”,而“魁”字的上方有一個“鬼”字旁,寫作“鬼魁”,表示“首領、首要”的意思。
以下是幾個使用《經魁》的例句:
與《經魁》相關的組詞有:經紀、經營、魁首、魁梧等。
與《經魁》近義的詞語有:第一、首屈一指、翹楚、佼佼者等。反義詞則為:末位、墊底、最後一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