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而複失的意思、得而複失的詳細解釋
得而複失的解釋
複:又,再。剛得到又失去了。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失的解釋 失 ī 丢:遺失。坐失良機。收複失地。流離失所。 違背:失約。失信。 找不着:迷失方向。 沒有掌握住:失言。失職。失調(俹 )。 沒有達到:失望。失意。 錯誤:失誤。失策。過失。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專業解析
"得而複失"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某事物(如物品、機會、情感、成果等)曾經獲得或擁有,但隨後又失去。它強調了一種從獲得狀态到失去狀态的轉變過程,常帶有惋惜、遺憾或無奈的意味。
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面與結構解析:
- 得: 動詞,表示獲得、得到、擁有。
- 而: 連詞,表示承接關系,連接“得”和“複失”兩個動作。
- 複: 副詞,表示“又”、“再”、“重新”。
- 失: 動詞,表示失去、喪失。
- 整個成語的結構可以理解為:得到 + 然後/卻又 + 再次失去。
-
核心釋義:
- 指先得到了某樣東西或某種狀态,但隨後又失去了它。
- 形容一種短暫的擁有或成功,最終未能保持的情況。
- 常用來表達惋惜、遺憾、不甘心或世事無常的情感。
-
用法與語境:
- 描述具體事物: 如“他中獎的彩票不幸丢失,真是得而複失。”(指具體的物品)
- 描述抽象事物: 如“球隊在領先兩球的情況下被對手逆轉,勝利果實得而複失。”(指機會、優勢、成果)
- 描述情感或關系: 如“曆經艱辛才挽回的感情,最終卻因誤會而再次破裂,令人感歎得而複失。”(指情感、關系)
- 描述狀态或地位: 如“他好不容易奪回的冠軍寶座,次年便得而複失。”(指地位、榮譽)
-
情感色彩:
- 該成語通常帶有負面或惋惜的情感色彩,強調失去帶來的遺憾和失落感。
-
同義詞與近義詞:
- 失而複得: 強調先失去後得到,情感色彩相對積極或中性。
- 功敗垂成: 強調事情接近成功時遭到失敗。
- 前功盡棄: 強調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費。
- 昙花一現: 強調美好事物出現的時間很短。
- 過眼雲煙: 強調事物消逝很快,不留痕迹。(注意:此詞更側重“虛幻”和“不留痕迹”,與“得而複失”強調“擁有過又失去”略有不同)
-
反義詞:
-
常見誤寫: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典是漢語語詞釋義的權威工具書,對成語的釋義準确詳盡。其對“得而複失”的解釋緊扣其核心含義,即“得到了又失去”。參見《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作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其對常用成語的釋義簡潔明了。其對“得而複失”的釋義同樣強調“得到了又失去”這一過程。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相關詞條。
- 古代典籍用例(增強曆史淵源與權威性):
- 雖非該成語的最早出處,但類似思想在古籍中常見。例如,《三國演義》中描述戰争勝敗、城池得失的情節,常蘊含“得而複失”的意味。如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孫權、劉備方面雖取得勝利,但後續荊州等地的歸屬問題也經曆了複雜的得失過程。參見羅貫中《三國演義》。
網絡擴展解釋
“得而複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dé ér fù shī
- 字面意思:剛得到某物或某種狀态,又再次失去。
- 核心内涵:強調短暫擁有後的失去,常帶有遺憾或無奈的情感色彩。
出處與典故
- 最早來源: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諸葛亮言:“得而複失,與不得同。”
- 背景:小說中諸葛亮因戰略失誤導緻城池失守,用此詞表達對“短暫成功”的反思。
用法與場景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描述事物或情感的短暫性。
- 常見語境:
- 形容物質或機會的失去,如“他中獎後揮霍無度,最終得而複失”。
- 比喻情感或地位的波動,如“公司市場份額得而複失,管理層壓力驟增”。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昙花一現、過眼雲煙(側重短暫性)
- 反義詞:失而複得、持之以恒(強調重新獲得或長期保持)
補充說明
- 感情色彩:中性偏消極,多用于客觀陳述或反思。
- 結構特點:聯合式成語,前後兩部分(“得而”“複失”)形成對比。
若需進一步了解《三國演義》中的具體情節或其他成語對比,可參考相關文學解析或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抱補背義負恩避丸逼脇長汀察淵魚城壖螭堦恥愧觸鋒彈弓道明大牌檔大小杜疊句端陽反串廢阙飛行機風狀覆庇扶生狗腳關隴國宴含英咀華旱作浩莽鶴唱黃連祖唬虎或然率箭書假仁假義濟濟洋洋錦鱗炯燿九職絶群拔類勘覆渴葬瀾澳老母略地珑珑兀兀亂原賣武膩縫判别琵琶骨前進士三驅三烏設用水崖太宮頭皮頭蝨王迹翛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