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縛書信于箭,射之以通消息。語出 唐 李白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詩:“我以一箭書,能取 聊城 功。”《宋史·雷有終傳》:“官軍圍城,每射箭招誘,及令 均 子弟至城下, 均 皆不之知。得箭書, 鍇 悉焚之。”
“箭書”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通信方式,指将書信綁在箭上射出以傳遞消息,常見于軍事或緊急聯絡場景。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箭書即「縛書信于箭,射之以通消息」,通過射箭的方式傳遞文書,尤其適用于無法直接送達信息的場合,如被圍困的城池或兩軍對峙時。其名稱源自“箭”與“書”的結合,凸顯了工具與載體的雙重屬性。
曆史應用與文獻記載
同義詞與關聯概念
類似概念還有“矢書”(《墨子·號令》中記載),指戰争中射向敵方的文書,功能與箭書一緻,但使用場景更偏向軍事威懾或勸降。
局限性
箭書傳遞依賴射箭技術,易受天氣、距離等因素影響,且存在被敵方截獲的風險。例如《宋史》案例中,守軍通過焚毀箭書阻斷信息傳播,側面反映了其保密性不足的問題。
箭書是冷兵器時代重要的應急通訊手段,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意義,既體現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戰争環境下信息傳遞的艱難。
《箭書》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用箭頭标記的書籍或文檔。箭頭可以用于指示方向,引導讀者或使用者閱讀或操作。
《箭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立(立字旁,部首)、十(橫畫)、竹(豎畫)、冫(二畫)、廠(卧橫畫)。
《箭書》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普遍,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書法和刻闆印刷技術。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箭頭來标示重要文字或指示讀者閱讀的順序。隨着技術的演進,現代圖書和文檔中的箭頭通常是通過印刷或繪制添加的。該詞的繁體形式為「箭書」。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箭書」一詞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箭書」并非一個獨立的古代字詞,其古代漢字寫法并無特殊形式。
1. 我有一本《箭書》需要參考,裡面有很多有用的指示和提示。
2. 請仔細閱讀《箭書》上的箭頭,按照指示去操作。
組詞: 箭頭、箭頭符號、箭頭指示、書籍。
近義詞: 标識書籍、指示書籍。
反義詞: 無箭頭的書籍、普通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