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矛和戈。《宋書·顧觊之傳》:“函矢殊用,矛戈異適。” 明 宋濂 《平江漢頌》:“矛戈洸洸,鎧胄明明。”
(2).謂攻擊,指責。 清 鄭燮 《音布》詩:“ 音生 不顧輒嚏唾,至親戚屬相矛戈。”
“矛戈”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及擴展解釋:
一、基本解釋
本義:指古代兩種兵器“矛”和“戈”。
引申義:比喻攻擊、指責或沖突。
如清代鄭燮《音布》詩:“至親戚屬相矛戈”,描述親人間的言語攻擊。
二、使用場景
三、文化演變
從具體兵器發展為抽象沖突的象征,常見于成語或詩詞,如“矛頭直指”“戈矛交錯”(提及,但需注意其權威性較低)。
“矛戈”既可指實物兵器,也可引申為對立狀态,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宋書》《平江漢頌》等文獻。
矛戈(máogē)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戰争、鬥争、戰鬥等概念。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即矛和戈。
矛戈的部首是矛(máo),在字典中屬于兵部。其中矛的筆畫數為5。而戈(gē)的部首是戈(gē),也屬于兵部。戈的筆畫數為4。
矛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蒹葭》這首古詩中:“蒹葭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顔。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短亭 落 矛戈。”這句詩意味着戰鬥和分離的悲傷。
矛戈的繁體字為矛戈,沒有發生改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矛的形狀更像一個長杆,上端有尖刺,而戈的形狀則更像一把短刀,有鋒利的刃。
1.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退縮,必須拿起矛戈,奮勇向前。
2. 在現代社會,戰鬥不再是以矛戈為主,而是以文化和經濟的競争為主。
1. 矛戈相見:指敵對雙方進行戰鬥,展開激烈的沖突。
2. 矛戈交錯:描述戰争或鬥争雙方的交戰情景,形容激烈的戰鬥。
1. 兵刃:指武器,特指劍、刀、槍等兵器。
2. 武器:用來攻擊和防禦的工具,如矛、戈、槍、劍等。
和矛戈相對的詞是和平、友誼、和諧等,表示沒有戰争和沖突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