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聾振聩的意思、發聾振聩的詳細解釋
發聾振聩的解釋
[deafening noise] 聩、聾:耳聾。發出巨響,讓耳聾的人也能聽到。喻指用言論文章使頭腦糊塗,麻木不仁的人清醒過來
今者,吾欲與之微詞,則恐不足發聾而振聩。——嚴複《救亡論》
詳細解釋
發出很大的響聲,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言論文章有使人清醒感奮的作用。 清 蕊珠舊史 《京塵雜錄·廠年玉筍志》:“如 洛 鐘之應銅山,蒲牢夜半鳴,足以發聾振聵。” 清 夏燮 《中西紀事·漏卮本末》:“況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雖愚頑之沉溺既久,自足以發聾振聵。”《花月痕》第一回評:“此回為全書總序,煌煌大文,發聾振聵。” 趙漢卿 《宣言書》:“然而發聾振聵,救國拯民,吾當以雜志為先導。”
詞語分解
- 發的解釋 發 (發) ā 交付,送出:分發。發放。發行(批發)。 放,射:發射。百發百中。煥發。 表達,闡述:發表。發凡(陳述某一學科或一本書的要旨)。闡發。 散開,分散:發散。 開展,張大,擴大:發展。發揚。
- 聩的解釋 聩 (聵) ì 聾:昏聩。發聾振聩(亦稱“振聾發聩”)。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發聾振聩”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聲音大得連耳聾的人也能聽見。其中“發”指開啟,“振”指振動,“聩”指耳聾。
- 比喻義:用強烈的言論、文章等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其清醒或受到啟發。
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聩,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 部分文獻(如《禮記》《七發》)也有類似表述,但現代通用含義主要源自清代用例。
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發聩振聾、醍醐灌頂、醒聩震聾。
- 用法:多作謂語、定語,強調言論或事件的震撼力。
例句:魯迅的文章如匕首投槍,發聾振聩,喚醒了無數國人。
延伸知識
- 醫學背景:成語中的“聾”指聽覺遲鈍,“聩”指先天耳聾。現代醫學将耳聾分為傳導性、神經性、先天性三類。
- 與“振聾發聩”的區别:兩者為同源成語,含義相近,但“發聾振聩”更側重“喚醒麻木”,後者更強調“引發深刻反思”。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例句,可參考《清史稿·黃爵滋傳》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很高興為您解答關于《發聾振聩》的問題:
《發聾振聩》是一個成語,意指聲音洪亮而震撼人心,使人耳聾目眩。它的拆分部首是“發”、“聾”和“振”,其中“發”是從頭發字義演變而來,意為散發、發出聲響;“聾”指耳聾;“振”表示震動。這個詞由3個字組成,共有12個筆畫。
《發聾振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醒世恒言》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江洲府的物産豐富,而且居民以馬銅器最多。有一天,一個身穿破爛衣衫的小夥子來到江洲府,高呼着“賣鍋賣碗”的聲音。他的聲音如雷貫耳,震動了整個府城,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大家聽後紛紛出來詢問并購買他的鍋碗。這個小夥子的喉嚨就是如此強勁,使人耳聾目眩,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發聾振聩》的繁體字為「發聾振聵」。在古時候,這個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發音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發聾振聩》的例句:
1. 他的演講使全場聽衆發聾振聩。
2. 這首歌的高潮部分給我帶來了發聾振聩的感受。
3. 這部電影的音效讓觀衆感受到了發聾振聩的震撼。
與《發聾振聩》相近的詞語有:震耳欲聾、令人驚歎、驚心動魄等。
《發聾振聩》沒有特定的反義詞,但與其相反的詞彙可以是:寡淡、低調、平淡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有更多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