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诳的言辭。《史記·南越列傳》:“使人函封 漢 使者節置塞上,好為謾辭謝罪,發兵守要害處。”
“謾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詞源解析
使用場景
總結來說,“謾辭”強調言辭的欺騙性,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
謾辭是指故意欺騙、虛假誇大的言辭或言論。它是一種用來誤導、欺騙他人的說辭,通常用于貶低、诋毀或誤導他人。
謾辭由「讠」和「曼」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謾辭最早來源于古代漢語,其意思為「虛假之言」。後來,它逐漸演變為指指責、毀謗的言辭,并帶有欺騙性。
謾辭的繁體字為「謾辭」。
在古代,謾辭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讠」部分寫作「言」,而「曼」部分寫作「曼」,總體形狀基本保持一緻。
1. 他的謾辭讓許多人誤以為他很有能力。
2. 她對我的謾辭使我感到很失望。
3. 别聽信他的謾辭,他隻是想騙你。
1. 謾罵:使用诽謗、诋毀的言辭進行辱罵。
2. 言辭:指言語、言論。
3. 虛假:不真實的、欺騙性的。
1. 诽謗:指散布或編造虛假不實的信息,以影響他人的名譽。
2. 謊言:不真實的陳述或承諾。
3. 欺騙:用瞞騙、虛假承諾等手段迷惑、欺騙他人。
1. 真實:符合事實、真實無誤的。
2. 實話:真實的陳述、講述事實的話語。
3. 誠實:說話不虛假、不欺騙他人的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