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論的意思、國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論的解釋

(1).有關國家大計的言論、主張。《漢書·薛宣傳》:“臣聞賢材莫大於治人, 宣 已有效。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 宋 王安石 《河勢》詩:“國論終将塞,民嗟亦已勤。”

(2).謂商讨國家大計,發表政見。 宋 嶽飛 《乞解樞柄第三劄》:“伏念臣濫廁樞庭,誤陪國論,貪榮滋甚,補報蔑然,豈惟曠職之可憂,抑亦妨賢之是懼。”

(3).全國的輿論。 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竊以明德懿親,在天功而有助;隆名重器,為國論之所歸。”

(4).女真語。尊貴的意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國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時代背景有所不同,綜合權威來源及多個文獻資料,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國家大計的言論或主張
    指涉及國家重大決策的言論或政策主張。例如《漢書·薛宣傳》中提到“斷國論”,強調用經術文雅來決斷國家大計。宋代王安石《河勢》詩亦用此意,如“國論終将塞”。

  2. 商讨國家大計的行為
    指參與國家事務的讨論或發表政見。如宋代嶽飛在奏章中提到“誤陪國論”,表達對參與國家決策的謙辭。

  3. 全國性的輿論
    泛指一國範圍内的公衆意見。例如宋代曾鞏的奏表中提到“動關國論”,即指輿論對國家事務的影響。

  4. 女真語中的尊稱
    在少數民族語言(女真語)中,有“尊貴”之意。此釋義多見于古籍考據,現代使用較少。

二、語境示例

三、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宋史》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國論

《國論》是一個詞彙,由“國”和“論”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從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解釋這個詞的含義。

部首和筆畫

第一個字“國”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是“囗”(圍字心),總共由7畫組成。第二個字“論”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它的部首是“讠”(讠字旁),總共由6畫組成。

詞源

《國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國無常愚,政無常賢。”這句話意味着一個國家沒有永遠愚昧的人,政府也沒有永遠智慧的人。由此,人們衍生出“國論”的概念。

繁體

在繁體字中,《國論》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尤其是字的結構和筆畫的書寫方式,都經曆了一些變化。

例句

1. 這本書是一部重要的國論著作。 2. 他的觀點對國論研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組詞

以“國論”為詞根的組詞有:“國家論證”、“學術論文”、“政治論壇”等。

近義詞

與“國論”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國策”、“國事”、“國情”等。

反義詞

與“國論”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國破家亡”、“無國無家”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