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論的意思、國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論的解釋

(1).有關國家大計的言論、主張。《漢書·薛宣傳》:“臣聞賢材莫大於治人, 宣 已有效。其法律任廷尉有餘,經術文雅足以謀王體,斷國論。” 宋 王安石 《河勢》詩:“國論終将塞,民嗟亦已勤。”

(2).謂商讨國家大計,發表政見。 宋 嶽飛 《乞解樞柄第三劄》:“伏念臣濫廁樞庭,誤陪國論,貪榮滋甚,補報蔑然,豈惟曠職之可憂,抑亦妨賢之是懼。”

(3).全國的輿論。 宋 曾鞏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竊以明德懿親,在天功而有助;隆名重器,為國論之所歸。”

(4).女真語。尊貴的意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論"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國家層面的重要言論與決策體系。從漢語詞典角度可作三層解析:

一、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關于國事的議論與主張",特指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重要事務的公開讨論與決策過程。該詞常見于古代典籍,如《漢書·藝文志》記載"國論者,社稷之樞機也",強調其在國家治理中的樞紐地位。

二、曆史源流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禮記·王制》有"天子聽國論于三公九卿"的記載,指君主聽取重臣治國方略的決策機制。至宋代,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提出"國論定于公議",賦予其公共讨論的民主内涵。明清時期漸趨泛指國家政策的制定與讨論,如《明史·職官志》載有"國論所出,内閣為重"的表述。

三、現代語用延伸 當代語境中,"國論"既保留古義指代國家重大決策讨論(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也衍生出"國民輿論共識"的新解。教育部《現代漢語應用規範詞典》補充說明,該詞在學術領域常指代國家戰略研究體系,在媒體語境中多指向公共政策讨論空間。

來源參考: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3. 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藝文志》
  4. 王力《古代漢語》教材相關詞條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國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時代背景有所不同,綜合權威來源及多個文獻資料,主要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國家大計的言論或主張
    指涉及國家重大決策的言論或政策主張。例如《漢書·薛宣傳》中提到“斷國論”,強調用經術文雅來決斷國家大計。宋代王安石《河勢》詩亦用此意,如“國論終将塞”。

  2. 商讨國家大計的行為
    指參與國家事務的讨論或發表政見。如宋代嶽飛在奏章中提到“誤陪國論”,表達對參與國家決策的謙辭。

  3. 全國性的輿論
    泛指一國範圍内的公衆意見。例如宋代曾鞏的奏表中提到“動關國論”,即指輿論對國家事務的影響。

  4. 女真語中的尊稱
    在少數民族語言(女真語)中,有“尊貴”之意。此釋義多見于古籍考據,現代使用較少。

二、語境示例

三、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宋史》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艾孀襃大葆蓋本末體不瘳采拮朝酲崇長窗禽膽大妄爲擔免打窮碑楯鼻二王帖泛白飛化肥羜分肥俸帖風雨不改隔行掃描更法公費骸炭河段鶴頭書圜則賤子矯情鎮物皎茁吉屦輯着傀儡棚攬承老相與練究菱唱離章綿上内徑鳥星袍皮老陴倪襆被淺醉青牛句侵食日間辱殆傷命山木山屋誓泉之譏收夷私溺讨吃鬼徒骥托開違德像心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