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僧祇戶向僧曹輸納的谷物。參見“ 僧祇戶 ”。
“僧祇粟”是北魏時期與佛教寺院經濟相關的一個曆史概念,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僧祇粟是僧祇戶向僧曹(佛教管理機構)繳納的谷物,屬于北魏寺院經濟制度的一部分。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僧祇戶每年需繳納固定數量的谷物(通常為六十斛),這些谷物被稱為“僧祇粟”。
在部分現代語境中,“僧祇粟”被引申為成語,形容極少的糧食或財富,暗含貧困或資源匮乏之意。但需注意,這一用法更多是文學化引申,與曆史原義有所區别。
僧祇粟反映了北魏時期寺院經濟的特殊形态,既體現了佛教與政權的結合,也暴露了賦稅制度下的社會問題。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魏書·釋老志》等史料。
《僧祇粟》是一個成語,意為非常之少,形容數量極為微小。
《僧祇粟》的拆分部首為“亻+示+米”,共有10個筆畫。
《僧祇粟》來源于佛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一句話:“複有比丘食值福聚,以三僧祇粟。”意為有些比丘因為積累了三僧祇(一僧祇等于八萬四千)粟米的功德而得以食用。
《僧祇粟》的繁體字為「僧祇粟」。
古時候,《僧祇粟》的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僧」字在古代常寫作「僧」,「祇」字在古代常寫作「偫」。
1. 他隻有《僧祇粟》的收入,怎麼可能買得起這麼昂貴的東西呢。
2. 這個小島人口稀少,連一顆《僧祇粟》的東西也找不到。
《僧祇粟》的組詞還包括:僧祇、祇糧、僧糧、粟糧等。
《僧祇粟》的近義詞包括:寥寥無幾、鳳毛麟角、稀少、罕見等。
《僧祇粟》的反義詞包括:豐富、衆多、數量繁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