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擡腳;踏步。 明 高啟 《我昔》詩:“發言恐有忤,蹈足慮近危。”
蹈足是古漢語動詞,指用腳踩踏或頓足的動作,後引申為遵循某種行為方式。以下是具體釋義及權威來源:
指以足部用力踏地,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情緒激動或舞蹈動作。
例證:
《淮南子·俶真訓》:“足蹀陽阿之舞。”高誘注:“蹀,蹈足也。”
來源:劉安《淮南子》(中華書局點校本,2010年,卷三)
引申指踐行某種準則或行為規範,強調身體力行的實踐性。
例證:
《說文解字·足部》:“蹈,踐也。從足舀聲。”段玉裁注:“蹈足者,謂舉足踐之。”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47頁)
在傳統舞蹈中特指有節奏的踏地動作,如漢代“盤鼓舞”的踏鼓技巧。
例證:
《舞蹈大辭典》:“蹈足為漢唐舞步,以足擊地應節。”
來源:《中國舞蹈大辭典》(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蹈足”詞條)
“蹈”從“足”部,本義與腳部動作相關;“足”甲骨文象人腳形,強調行動力。二字組合強化踐履之意。
來源: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32頁)
參考資料:
“蹈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蹈足”的拼音為dǎo zú,字面意思指“擡腳;踏步”,常用于描述具體的肢體動作。例如明代詩人高啟在《我昔》中寫道:“發言恐有忤,蹈足慮近危”,這裡的“蹈足”即指擡腳的動作,引申為謹慎行事的姿态。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高啟的詩句,強調動作與心理狀态的關聯。現代使用中,多保留其本義,如“蹈足前行”形容小心邁步。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蹈足”可引申為“堅定踐行信仰或原則”,形容人不受外界幹擾的意志力。但這一解釋在其他權威來源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擴展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引申義,可查閱更多文獻或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包篚璧玉蟾輪赤白丸鋤鈎詞手搭渡帶仗左右等别動溶遁樂鈍緻防戍繁思法食風信子覆被負勝軌路孤藐海狗黑家後閤毀舟為杕魂意惑疾剪伐嬌面家姊家訾計筴究尋絶惡潰癰蘭苕連更徹夜鳴凰釀制疋練前注窮說敺騁熱臉兒三官膳部神事石髓羹濕漬漬爽然若失太師槅通咎王載文鼎沃泉五态香火因緣香美娘鄉山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