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迷亂之病。謂精神失常。《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憂也。” 楊伯峻 注:“惑疾即迷惑之疾,謂心情不安,疑神疑鬼。”
(2).指沉湎女色,喪失心志之病。《左傳·昭公元年》:“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杜預 注:“晦,夜也。為宴寝過節,則心惑亂。”
“惑疾”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如下:
惑疾(拼音:huò jí)由“惑”(困惑、迷惑)和“疾”(病痛、不安)組成,字面指因疑慮或猜疑導緻心神不甯、思緒紛亂的狀态。
精神失常或迷亂
指因内心疑慮過重而引發精神不安,甚至出現類似病症的表現。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提到:“其有惑疾,将死而憂也。”楊伯峻注釋為“迷惑之疾,心情不安,疑神疑鬼”。
沉湎女色導緻心志喪失
另一層含義源于《左傳·昭公元年》:“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其中“晦”指夜晚過度縱欲,引發心神惑亂;“明”指白天思慮過度,導緻心疾。此處的“惑疾”特指因縱欲而喪失理智的狀态。
以上解釋綜合了《左傳》的經典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學術或文學領域。
《惑疾》一詞指的是使人迷惑或困擾的病症或疾病。在書面語中,它也常用來形容人們感到困惑、迷茫或無法解決的問題。
《惑疾》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心”是左邊的部首,用四畫表示;“疒”是右邊的部首,它用五畫構成。整個詞共有九畫。
《惑疾》一詞最早出現在《文選·魯仲連論》這本書中。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惑疾」。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可能有所不同。關于《惑疾》這個詞,古代寫法可能因為書法演變而有所變化,但整體意義和發音仍然相同。
1. 他一直苦惱于心中的惑疾,無法找到解答。
2.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一直是個惑疾,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思考。
1. 惑疾病
2. 惑疾症狀
3. 解除惑疾
1. 困擾
2. 迷惑
3. 疑惑
1. 清醒
2. 明了
3. 明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