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茅廬三顧的意思、茅廬三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茅廬三顧的解釋

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同“草廬三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茅廬三顧"是漢語中由"三顧茅廬"演變而來的成語形式,原典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該典故記載東漢末年劉備三次親赴諸葛亮隱居的南陽草廬,誠邀其出山輔佐的故事。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成語既保留"屈尊求賢"的核心語義,又通過倒裝結構強化了"茅廬"這一象征隱逸的文化意象。

從典故細節看,《三國志》明确記載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凡三往,乃見"的史實。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的記述,更使這一典故成為君臣相得的典範。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領導層求賢若渴的姿态,或企業招攬人才時展現的誠意。

近義表述包含"禮賢下士""千金市骨"等,反義則有"閉門不納""拒人千裡"等詞組。需要說明的是,标準成語形式應為"三顧茅廬","茅廬三顧"屬于活用變體,多見于文學性表達。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這類倒裝用法在詩詞格律需要時偶有出現,但日常使用仍建議采用标準形式。

網絡擴展解釋

“茅廬三顧”是一個曆史典故衍生的成語,與“三顧茅廬”含義相同,均源自三國時期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典故出處

  1. 曆史背景:東漢末年,劉備為争奪天下,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陽)拜訪隱居的諸葛亮,最終成功請其出山輔佐。
  2. 文獻記載:
    •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元代雜劇《醉寫赤壁賦》提到:“不肯去蘭省一朝登北阙,便想這茅廬三顧到南陽。”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與反義


五、補充說明

“茅廬三顧”與“三顧茅廬”實為同一典故的不同表述,前者在古籍中更常見(如元代文獻),後者則是現代更通用的形式。二者可互換使用,均強調對人才的重視與誠意。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背景或曆史細節,可參考《三國志》或《出師表》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奧斯維辛集中營白渖百拙千丑本惡筆上蠅參稽臭蟲大雁塔東作西成凡舊煩怏豐潤封鎮輔祚革代過了廟不下雨鼓盞焊花候視會标賄買京樣錦上添花懇願冷靜劣蹶劣弱離剌禮引離欲鳴鼓吹角墨山墓圹袍铠胚珠屏攝洽購謙題凄洏青年心理學青絇屈矯驅染弱行三匝哨子申罰勝因死頭頌椒碎瓦頹垣隼集陳庭太陽穴堂會挑腳同風橦竿外海問語相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