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地方稱中秋祭月畢而食或留至除夕而食的月餅為團圓餅。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月餅》:“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團圓餅”是中秋月餅的别稱,特指用于祭月儀式後食用或保存至除夕分食的月餅,主要流行于北京及周邊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用途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酌中志》記載中秋祭月後,剩餘月餅會保存至除夕全家分食,稱為“團圓餅”。清代《燕京歲時記》也提到此習俗,強調其跨越節慶的食用特點。
文化象征意義
因月餅外形圓滿,且中秋節本身蘊含團圓之意,分食月餅成為家庭和睦的象征。這一習俗從唐代起源,明代發展為全民傳統。
曆史演變
最初作為祭品出現,後逐漸演變為節日食品。唐代已有中秋食餅記載,明代開始明确與“團圓”意象結合,并衍生出留餅至除夕的習俗。
地域特色與發展
雖以北京為典型代表,但月餅通過融合各地飲食文化,發展出廣式、蘇式、滇式等不同風味,成為全國性節慶符號。現代仍保留祭月、饋贈親友等傳統功能。
小知識:明代宮廷會将月餅用彩色紙包裹,裝飾以月宮圖案,體現節日的儀式感。
團圓餅是指在中秋節這一傳統節日中食用的一種特殊的食物。它由面粉制成的餅皮包裹着各種餡料,如豆沙、蓮蓉、五仁等,象征着團圓和美好的願望。
對于漢字“團圓餅”來說:
“團圓餅”這個詞是根據中秋節傳統晚會上圓月的寓意來命名的。因為中秋節通常是家人團聚的時候,而“團圓餅”象征着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在繁體字中,“團圓餅”分别寫作「團圓餅」。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團圓餅”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團圓餅」。
1. 在中秋節這一天,我們全家人一起分享團圓餅。
2. 孩子們開心地挑選自己喜歡的團圓餅餡料。
1. 團圓:指家人團聚在一起
2. 餅幹:指制作成餅狀的幹糕點
3. 蓮蓉:指由蓮子制成的糕點餡料
1. 月餅:也是中秋節的傳統食物,有着與團圓餅相似的象征意義。
1. 分離:與團圓相對,表示人們分散開來。
【别人正在浏覽】